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高校资讯 共计 358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4-04-22

4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坊,本次活动邀请南开大学李霞教授主讲。活动旨在分享南开大学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宝贵经验,并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创新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来自教学督导组、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以及合作院校在内的30名教师参加。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洋和外国语学院钱希教授主持。李霞从未来指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未来而教的南开思考、为未来而教的南开方案、基于O-AMAS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报告。李霞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开发了O-AMAS有效教学模型,该模型以学生多维度学习目标为导向,通过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和简要总结四个环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工作坊中,她详细介绍了O-AMAS模型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该模型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李霞还分享了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NKET团队曾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开发的“结果导向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手册”等新形态教材,已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此外,李霞介绍了南开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活动最后,李霞邀请参会教师通过“洋葱圈”的形式开展互动,让大家在面对面讨论中,分享学习的收获、思考认知的改变,在活跃氛围、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再次强调报告主旨。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2 2024-04-01

在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凭借钠资源的低成本优势有望在未来规模储能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作为限制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部分,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一直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典型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面临着钠空位有序和大体积相变的基础科学问题,这直接了限制了这类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能量密度。鉴于此,西安交通大学王鹏飞教授课题组提出利用Li+、Mg2+、Ti4+三种特定功能离子的协同效应有效解决了P2型正极材料低电压区域钠空位有序重排和高电压区域大体积相变的难题,设计的正极材料工作电压为3.57 V,可逆比容量达到134 mAh g–1,与硬碳负极匹配的全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96 Wh kg–1。同时,王鹏飞教授团队通过高通量合成实验绘制层状相的热力学稳定相图,研制出一种P2和O3双相结构共生的新型层状正极材料,两相界面的“互锁效应”有效减小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应力和晶格错位概率,缓解了大尺寸钠离子脱嵌过程中的相变体积变化,得到了一种可逆比容量为144 mA hg–1,能量密度高达514 Wh kg–1的新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关研究成果以《多离子协同抑制P2型正极大体积相变提高钠离子电池性能》(Mitigating the Large-Volume Phase Transition of P2-Type Cathodes by Synergetic Effect of Multiple Ions for Improved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于2月21日在线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同时以《一种合理的双相调控策略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A Rational Biphasic Tailoring Strategy Enabling High-Performance Layered Cath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于3月1日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论文第一作者均为电气学院承志伟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王鹏飞教授、肖冰教授、滑纬博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第一单位均为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3 2024-03-26

开栏语: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西安交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着力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即日起,新闻网开设【“双基”主力军】专栏,展示学校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聚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着力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发挥高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作用,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及时传导到教育供给端和人才培养端,以落实2023新版培养方案为重要抓手,主动构建“专业布局前瞻、通专融合紧密、教学组织夯实、数字赋能教育、专业选择自由”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4 2023-12-22

12月22日下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2022-2023学年“海信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创新港举行。青岛海信日立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许珈豪,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张文良,能动学院院长助理王江峰,能动学院辅导员黄亚龙,获奖学生及学生亲友团参加了此次颁奖仪式,颁奖仪式由能动学院辅导员黄亚龙主持。王江峰教授在致辞中,向海信集团对我院学生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希望能与企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友谊,并期待今后院企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他向全体获奖学生表示了祝贺,并鼓励获奖学生及所有在场学生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辜负社会殷切希望。黄亚龙宣读获奖决定。海信日立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许珈豪,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张文良,能动学院院长助理王江峰为获奖学生颁奖。此次颁发的“海信奖学金”,授予15名品学兼优的能动学院学生。获奖学生代表胡文钰代表获奖学生向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由衷感谢,对辛勤培育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今后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感恩作为激励和鞭策,以认真严谨的求学态度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钻研和探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成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用的人才。最海信日立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张文良与同学们展开了座谈交流,他向获奖学生表示衷心祝贺,介绍了海信日立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规划,鼓励学生们要努力成才,积极向上,踏实上进,不怕困难,以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成长为社会栋梁。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3

5 2023-12-18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教授主持的成果“打造‘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的校企深度协同新范式,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荣获二等奖。创新体制机制,破解难题形成长效机制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打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但与规模快速发展相比,研究生仍存在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研究载体资源难以共享、成果产出缺乏实用性等问题。虽然各高校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仍然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导师止于挂名、培养模式沿用学硕”的三大顽疾,其根本原因是存在“平台不适配、导师不适应、模式不适合”的“三不适”难题。为解决上述“三不适”难题,西安交大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在国家2009年启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后,传承创新,深化探索,于2016年形成了“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新范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其内涵为校企双方共建一个创新联合体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实体平台,把“两个家变成一个家”;依托创新联合体聘请校企双方人员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共同担任主导师,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通过构建“招生计划源头保障、培养方案顶层保障、培养环节监管保障”的立体式“三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课题与企业攻关课题相统一,把“两件事变成一件事”。经过7年探索和6年推广应用,从源头上破解了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平台不适配、导师不适应、模式不适合”的“三不适”难题,攻克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导师止于挂名、培养模式沿用学硕”三大顽疾,提升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激发了校企双方的内在潜能,实现了两者深度融合。从2016年在18个专业领域试点,推广到全日制工程博士生培养;从2019年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平台在15个工科类研究院全面实施,到2020年在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进一步推广;从2021年学校出台“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广覆盖,到2023年“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本范式切实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名课程、名教材”为支撑,构建了“到一线实践、做有用科研”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打造出“数值传热学”等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了《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一批高质量教材;把到一线实习列为必修环节,共建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实践基地372个,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竞赛获奖576项,涌现了一批如英汉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瀚琦等的杰出校友。本范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知名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3篇,受邀在全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知名会议上交流分享15次,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知名媒体报道32次,多次被兄弟高校借鉴采用,在航天科技等龙头企业也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学校已与500余家企业共建300多个创新联合体。如与航天六院共建的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瞄准空天组合动力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国家电网共建的先进电力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研究、工艺设计、科技成果孵化等;与中核集团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双方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全面深入合作的新篇章。学校累计已有3000余名企业主导师指导了8000余名研究生。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崔万照作为企业导师,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微波器件领域的优势,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项目10余项。围绕企业需求,工程硕士每年招生计划从2017年1334人增加至目前2408人,工程博士从6人增加至272人。来自中广核、国网电力、华为等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了39个专业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标准,其中305位专家主讲了143门课程,涉及7个专业领域,涵盖万人次研究生。学校建设了含3018个基础文献的学习系统,供“采集式”学习使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央视评论所说,“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的校企深度协同新范式“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在全国高校工程类专业学位教育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3

6 2023-12-15

成果名称: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成人:徐卓姚熹周济邓龙江李飞朱京平王晓慧朱建国魏晓勇冯玉军李勃吴家刚毕磊胡庆元王政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徐卓教授主持的成果“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二等奖。学科历史悠久,面向国家需求,解决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培养难题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大约生产了70%的电子整机,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低,高端元器件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缺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需求。1958年,无线电元件及材料专业成立,后获批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姚熹院士是该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86年,专业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95年起,西安交大、电子科大、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校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共担重大项目、共享科研平台、共创校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引领了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法成效显著。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构建了四校协同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地探索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二十多年来,为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行业培养了上千名创新人才,毕业生进入华为、中电科等行业知名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重要职位,部分优秀毕业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担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获全国优博2篇、提名2篇。教学团队中3人当选两院院士,获省级教学奖励6项、国家科技奖励6项。成果在多家高校获推广应用,多次被CCTV、光明日报等全国知名媒体报道。创新教育理念、导入产业需求、科研反哺教学,共建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团队广泛调研,吸纳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将国际学术前沿作为范例融入教材,将产业需求作为问题引入课堂,将团队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反哺教学,重构课程体系,规划教材体系,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解决了早期课程教材体系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新增开设学位课及实践课、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MOOC在线开放课程,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四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推广到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美国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

7 2023-12-13

近日,第16届全国3D大赛年度总决赛线上赛事圆满结束,本次大赛采用采用线上答辩/评审+线下会议/颁奖的形式进行。西安交大共有4项作品进入决赛,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本届大赛以“元宇宙,“元”创未来!”为主题,以“三维数字化“与“创新设计”为特色,面向高校大学生赛道分为“数字工业、数字文化、数字人居、元宇宙”四大主题开放赛,评审主要考察设计创意性、技术应用创新性、工程实用性、美学、商业可开发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项因素,最终我校“水畔的田域风光”这一作品凭借独特的设计,获得了比赛一等奖;“搬运大师”及“基于线上会议与线下宣讲相结合的元宇宙XR·3D大使项目”“‘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结合3D宣讲项目”获得二等奖,“线上线下宣讲结合的‘3D西交校园行’校园大使项目”获得三等奖。2023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年度竞赛自3月启动以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赛区,研究生组/本科生组/高职高专组共有800余所高校,1800余个院系,20000余支团队报名参赛。各赛区、各院校经初赛/校赛、网络海选等方式,评审推荐出参加省赛的团队。经过校赛、省赛层层选拔,千余团队进入总决赛角逐龙鼎大奖。此次总决赛赛事不仅展现了参赛者的实力和才华,也为行业、院校、企业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赛事,参赛选手们得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意和想法;行业、院校、企业通过观摩和交流,发现新的“数字机遇”,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本届大赛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科协指导,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全国3D技术推广服务与教育培训联盟(3D动力)、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全国3D大赛自2008年发起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至第16届,受到各地方、高校和企业的重视,赛事规模稳定扩大,参赛高校连续每届超过600所、参赛企业每年超过1000家,初赛参赛人数累积突破800万人、省赛表彰获奖选手累积突破19万人、国赛表彰获奖选手累积突破1.9万人;参赛作品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设计作品与团队,并快速成长为行业新锐与翘楚,备受业界关注;同时大赛一头链接教育、一头链接产业、一头链接行业与政府,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资互动不断加强,技术、人才与产业项目合作对接及产业生态平台作用日益突显,被业界称为“创客嘉年华、3D奥林匹克、创新设计奥斯卡”,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安交大高度重视本次大赛,由实践教学中心统筹组织,机械工程学院具体负责实施。本次比赛取得的成绩,反映了学校在打造具有交大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0

8 2023-12-12

12月8日至10日,由教育部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组主办,海南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国创计划”专家工作组成员及行业代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所高校师生代表共1500余人参加会议。西安交大共有6项作品入围年会,其中参会项目“纽康科技医疗——基于新型材料科技医疗集群”获“最佳创业项目”奖,“净化链——海上泄漏原油的高效低成本回收装置”获“我最喜爱的项目”奖,“抗冲击全向特种球形机器人”获“最佳创意项目”奖,获奖项目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五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是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的一项重要年度性活动,是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学生参与最多、水平最高的盛会之一,自200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届,是《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上榜重要赛事。本届大会以“乘势·日新”为主题,进行创新学术交流、改革成果项目展示、创业项目推介三个主题活动。西安交大2011年起设立了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基金项目,通过学校大力投入,学校已构建完善了三级创新训练项目和三级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年立项大创项目800项,年实际参与师生超过4000人次。“国创计划”实施十六年,已经成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从点点星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史,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这里起步、闯出一片天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从这里发芽、落地生根壮大。西安交大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国创计划”等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西安交大在年会中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反映了学校在着力打造独具交大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8

9 2023-12-09

12月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与西安交大出版社合作共建的国际传播系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社科处副处长张日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孟祥丽,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渭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高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马忠,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明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秦茂盛等参加揭牌仪式,并就国际传播系建设规划开展深入研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高校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出版社共建国际传播系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坚持“西部特色、国际视野、文理交叉、复合融通”的教育理念,为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和外宣工作大局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成进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需要广大学者做深、做实,做好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科学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国际传播系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顺时应势之举,是西安交大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西安在面向欧亚大陆的互通互建中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西安交大弘扬西迁精神、聚焦国家战略,积极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文化出版子联盟的重要学术支撑,国际传播系要秉承立足特色、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助力学校对外开放和区域性、国际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李明德表示,国际传播系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将为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优化带来新气象。他对此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明确目标、重点突破,确保方向定位准确;二是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助力国际传播更精准、更有成效;三是兼收并蓄、跨界兼容,既要立足学院,也要跳出学院,重视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方合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此外,跨学科思维对于研究和解决国际传播问题至关重要,要打好“工字牌”,坚持走交叉发展之路,不断用新成果为新闻传播学科赋能,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蓄势。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10 2023-12-06

为充分发挥优秀研究生的榜样引领作用、推动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的氛围、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科研素养,能动学院近日举办了“能动情”科研交流分享会暨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由热能工程学生党支部、硕1041/1042党支部、能动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硕1029党支部、硕1031党支部协办,在创新港和兴庆校区同步召开。能动学院刘银河教授、辅导员黄亚龙老师参加会议并点评。会议吸引了一百余位研究生到场参加。会议邀请优秀研究生标兵获得者刘璐同学和邵亚茹同学作标兵主报告,介绍自己科研学习的经验心得;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关昱同学和崔欣宇同学、博士生行业奖学金获得者张凡同学作学术报告,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本次分享会专门设置科研专题报告,由社会奖学金获得者和国家级科创竞赛获奖者靳晓灵同学、袁洋同学和宋虎潮同学就论文写作、专利写作、科创竞赛等方面进行专题分享。博士生、优秀研究生标兵获得者刘璐分享的主题是:一苇以航,做自己的管理者。“以知为瓦,以行搭桥”是刘璐博士生涯的主旋律,刘璐研究方向对接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领域,采用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依托超临界水热合成技术进行喷涂颗粒纳米化、晶型稳定化和多维增韧化,形成了多项前沿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硕士生、优秀研究生标兵获得者邵亚茹分享的主题是:事虽难,做则必成。邵亚茹认为研究生期间要做好科研规划,脚踏实地,珍惜时间,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努力。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关昱分享的主题是:催化—载氧双功能铁基载氧体兰炭化学链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关昱详细介绍了铁基载氧体兰炭化学链气化反应特性及机理,对兰炭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反应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优秀研究生、沈鼓教育基金获得者张凡分享的主题是:煤炭地下超临界水气化特性及碳捕集研究。张凡提出了通过结合地下煤气化与超临界水气化两种新型煤气化技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奖获得者崔欣宇分享的主题为:生物质焦油衍生碳基固体酸在制备5-HMF过程中的性能研究。崔欣宇利用生物质焦油制备高比表面积和发达孔隙的催化剂并应用于5-羟甲基糠醛(HMF)制备,为廉价的生物质衍生化合物的催化体系开发及固废焦油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苗永淼教育基金获得者靳晓灵分享的主题是:科技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他认为科技论文是完成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同时科技论文可以促进促进学术交流、指引后续研究工作,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新颖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等特征。复盛压缩机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袁洋的分享主题是:专利写作经验分享。袁洋分享了自己在专利撰写方面的经验,他认为专利撰写最基本的是要有想法,而想法主要来源于学科交叉、组会中不同方向同学汇报的内容和学术前沿。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家一等奖获得者宋虎潮分享的主题:研途科创——竞赛参赛经验分享。宋虎潮介绍了科技竞赛的级别、种类以及时间,并分享了参加科创竞赛相关的经验。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3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