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教学改革 共计 51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4-04-22

4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坊,本次活动邀请南开大学李霞教授主讲。活动旨在分享南开大学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宝贵经验,并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创新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来自教学督导组、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以及合作院校在内的30名教师参加。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洋和外国语学院钱希教授主持。李霞从未来指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未来而教的南开思考、为未来而教的南开方案、基于O-AMAS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报告。李霞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开发了O-AMAS有效教学模型,该模型以学生多维度学习目标为导向,通过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和简要总结四个环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工作坊中,她详细介绍了O-AMAS模型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该模型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李霞还分享了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NKET团队曾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开发的“结果导向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手册”等新形态教材,已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此外,李霞介绍了南开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活动最后,李霞邀请参会教师通过“洋葱圈”的形式开展互动,让大家在面对面讨论中,分享学习的收获、思考认知的改变,在活跃氛围、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再次强调报告主旨。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8

2 2023-12-18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教授主持的成果“打造‘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的校企深度协同新范式,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荣获二等奖。创新体制机制,破解难题形成长效机制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打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但与规模快速发展相比,研究生仍存在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研究载体资源难以共享、成果产出缺乏实用性等问题。虽然各高校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仍然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导师止于挂名、培养模式沿用学硕”的三大顽疾,其根本原因是存在“平台不适配、导师不适应、模式不适合”的“三不适”难题。为解决上述“三不适”难题,西安交大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在国家2009年启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后,传承创新,深化探索,于2016年形成了“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新范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其内涵为校企双方共建一个创新联合体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实体平台,把“两个家变成一个家”;依托创新联合体聘请校企双方人员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共同担任主导师,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通过构建“招生计划源头保障、培养方案顶层保障、培养环节监管保障”的立体式“三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课题与企业攻关课题相统一,把“两件事变成一件事”。经过7年探索和6年推广应用,从源头上破解了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平台不适配、导师不适应、模式不适合”的“三不适”难题,攻克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导师止于挂名、培养模式沿用学硕”三大顽疾,提升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激发了校企双方的内在潜能,实现了两者深度融合。从2016年在18个专业领域试点,推广到全日制工程博士生培养;从2019年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平台在15个工科类研究院全面实施,到2020年在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进一步推广;从2021年学校出台“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广覆盖,到2023年“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本范式切实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名课程、名教材”为支撑,构建了“到一线实践、做有用科研”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打造出“数值传热学”等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了《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一批高质量教材;把到一线实习列为必修环节,共建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实践基地372个,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竞赛获奖576项,涌现了一批如英汉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瀚琦等的杰出校友。本范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知名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3篇,受邀在全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知名会议上交流分享15次,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知名媒体报道32次,多次被兄弟高校借鉴采用,在航天科技等龙头企业也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学校已与500余家企业共建300多个创新联合体。如与航天六院共建的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瞄准空天组合动力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国家电网共建的先进电力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研究、工艺设计、科技成果孵化等;与中核集团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双方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全面深入合作的新篇章。学校累计已有3000余名企业主导师指导了8000余名研究生。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崔万照作为企业导师,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微波器件领域的优势,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项目10余项。围绕企业需求,工程硕士每年招生计划从2017年1334人增加至目前2408人,工程博士从6人增加至272人。来自中广核、国网电力、华为等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了39个专业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标准,其中305位专家主讲了143门课程,涉及7个专业领域,涵盖万人次研究生。学校建设了含3018个基础文献的学习系统,供“采集式”学习使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央视评论所说,“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的校企深度协同新范式“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在全国高校工程类专业学位教育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25

3 2023-12-15

成果名称: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成人:徐卓姚熹周济邓龙江李飞朱京平王晓慧朱建国魏晓勇冯玉军李勃吴家刚毕磊胡庆元王政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徐卓教授主持的成果“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二等奖。学科历史悠久,面向国家需求,解决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培养难题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大约生产了70%的电子整机,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低,高端元器件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缺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需求。1958年,无线电元件及材料专业成立,后获批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姚熹院士是该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86年,专业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95年起,西安交大、电子科大、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校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共担重大项目、共享科研平台、共创校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引领了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法成效显著。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构建了四校协同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地探索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二十多年来,为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行业培养了上千名创新人才,毕业生进入华为、中电科等行业知名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重要职位,部分优秀毕业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担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获全国优博2篇、提名2篇。教学团队中3人当选两院院士,获省级教学奖励6项、国家科技奖励6项。成果在多家高校获推广应用,多次被CCTV、光明日报等全国知名媒体报道。创新教育理念、导入产业需求、科研反哺教学,共建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团队广泛调研,吸纳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将国际学术前沿作为范例融入教材,将产业需求作为问题引入课堂,将团队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反哺教学,重构课程体系,规划教材体系,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解决了早期课程教材体系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新增开设学位课及实践课、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MOOC在线开放课程,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四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推广到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美国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20

4 2023-12-09

12月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与西安交大出版社合作共建的国际传播系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社科处副处长张日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孟祥丽,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渭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高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马忠,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明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秦茂盛等参加揭牌仪式,并就国际传播系建设规划开展深入研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高校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出版社共建国际传播系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坚持“西部特色、国际视野、文理交叉、复合融通”的教育理念,为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和外宣工作大局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成进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需要广大学者做深、做实,做好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科学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国际传播系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顺时应势之举,是西安交大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西安在面向欧亚大陆的互通互建中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西安交大弘扬西迁精神、聚焦国家战略,积极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文化出版子联盟的重要学术支撑,国际传播系要秉承立足特色、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助力学校对外开放和区域性、国际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李明德表示,国际传播系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将为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优化带来新气象。他对此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明确目标、重点突破,确保方向定位准确;二是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助力国际传播更精准、更有成效;三是兼收并蓄、跨界兼容,既要立足学院,也要跳出学院,重视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方合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此外,跨学科思维对于研究和解决国际传播问题至关重要,要打好“工字牌”,坚持走交叉发展之路,不断用新成果为新闻传播学科赋能,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蓄势。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1

5 2023-10-22

10月13日-19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率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访问两国十一所教育及科研机构,组织举办“中国-中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探索“海外创新中心”试点模式,设立“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中心”,并就加强西安交大与中亚地区教育合作、科技创新与文化拓展等与各方进行深入探讨。西安交大副校长席光,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校长助理、法学院院长单文华,国际处、社科处、科研院,国际教育学院、法学院负责人及代表随同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先后到访了哈萨克斯坦理工大学(萨特巴耶夫大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哈萨克-英国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燃烧问题研究所、哈萨克斯坦里海大学、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撒马尔罕国立建筑与建设大学、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高等人才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所等两个国家十一所教育与科研机构。代表团与这些机构展开深度洽谈交流,签署合作协议八项,在推动西安交大同中亚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巩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各方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友好合作的精神携手共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奠定良好基础。王树国表示,西安交大主动承担国家发展任务,持续深化同中亚地区高校的合作,积极推动与中亚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提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承载力、影响力、塑造力。西安交大积极推进同中亚地区高校在联盟框架下开展合作,包括丝绸之路青年领袖计划、“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夏令营、“一带一路”高等电力工程坊、丝路工程基地等各类长短期交流及培训项目,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品牌项目。组建“一带一路”产教联盟,探索国际“四链融合”发展新路径。同时,欢迎中亚地区高校依托“联盟”平台上新成立的“一带一路产教联盟”,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六类资源,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多学科研究、多要素融合的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国际范围内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10月13日-15日,代表团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四所教育及科研机构,同各方代表座谈并参观了校园及实验室。代表团同各方探讨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合作的途径、产教融合与资源共享等方面问题,并取得了良好共识。哈萨克-英国技术大学校长马拉特贝克·加布杜林表示,该校作为一所哈萨克斯坦私立高校,已在能源领域同中国高校及企业开展合作,并已参与到上合组织相关活动中,希望能同西安交大在IT、人工智能、能源及交叉学科方面,从双学位本硕博项目开始拓展人才培养及科研领域合作。萨特巴耶夫大学主管科研副校长叶尔詹·库尔德耶夫表示,作为哈萨克斯坦最好的理工大学,愿同西安交大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期望能够尽快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联盟平台内同各校开展务实合作。10月16日-19日,代表团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七所教育及科研机构,代表团同各方交换了在尊重文化多元、推进交流互鉴、加强对话融通方面的意见。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校长奥迪尔·阿卜杜拉赫曼诺夫表示,很荣幸该校今年申请加入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深入参与了10月7日-9日在西安举办的系列活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同时,本次西安交大代表团来访并签署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双方正式伙伴关系的建立,期待未来双方能在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中进行深入交流。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校长马克萨马季诺维奇表示,非常欢迎西安交大一行到访,期待未来双方在合作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0

6 2023-03-25

推动学科交叉发展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制造、生命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汇聚融通,以项目、实验平台为牵引,实施博士生“交叉培养”项目,旨在打破学科(专业)边界,鼓励多学科融合,推进学术创新,以项目需求为牵引,实施个性化培养。近年来,交叉学科项目研究和博士生培养质量取得新进展,收获研究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获得新突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业发展,在培养高端人才提高医疗诊断效率和复杂疾病的初步诊断的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团队和电信学部人机所郑南宁院士、辛景民教授团队依托环境与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视听觉与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开展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博士交叉培养。双导师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多模态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共同深入的指导,博士生邓杨阳主要开展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多模态信息融合等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冠脉病变形态学及功能学评估相关研究,首次攻克了冠脉易损斑块识别及血流储备分数预测等冠脉病变评估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冠心病术中快速辅助诊断。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相关成果已在中科微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国产化OCT设备上得到应用,并在国内各大医院临床诊疗中发挥作用。加强储能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我校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取得优异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优秀交叉人才。锂枝晶生长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和长循环稳定性的根本问题之一。化学学院丁书江教授与能动学院延卫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合作,进行“纤维素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池性能研究”博士交叉培养。双导师开展了密切的交叉研究合作,在电化学储能、纳米功能材料、环境电化学等方面共同指导的博士生毛恒主要开展了锂金属负极保护的研究,解决了锂金属负极/隔膜界面处锂枝生长方向选择性的关键技术难题。毛恒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SCI学术期刊上Science Bulletin(IF=20.577)、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IF=16.823)上发表。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和湖南德赛电池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电池材料小试生产技术,规模达3000万元。在先进制造领域,高强韧新型复合材料和一体化增材制造技术影响我国航空航天等新一代高端装备功能部件向轻质化、高性能化、整体化方向发展。机械学院卢秉恒院士和材料学院邢建东教授依托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联合承担了“SLM成形工艺研究”博士交叉培养项目。博士生张树哲在卢秉恒院士关于增材制造和邢建东教授关于材料成形/组织控制方面的深入指导下,开展了石墨烯/氧化锆增强AlSi10Mg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与强韧化机制研究,解决了材料增材制造形性调控和强塑失配这一业内多年未解决的技术瓶颈。博士期间学生作为项目组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取得了中国发明创新创业奖一等奖、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奖励。传统葡萄糖检测系统采用的方式为有创检测,容易引发创口感染且无法进行实时监测,探索制备基于无创检测技术的可穿戴新型葡萄糖传感器成为目前健康监测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精密工程研究所蒋庄德院士与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巍教授合作,在微纳制造与先进传感技术、磁性MEMS材料与器件等领域,从基础理论积累、实验平台应用、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博士生开展综合能力训练,博士生毛琦在两位老师的交叉指导下,将微纳传感技术与磁性材料的无源检测优势相结合开展应用和机理研究,成功制备了磁性传感原件,解决了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由外接电源及数据通信引起的可穿戴性限制问题。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6.744)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唯一工程类子刊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上发表学术论文。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3

7 2023-02-28

近日,2022年度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评选结果已经出炉,经过学校推荐、申报公示、专家评选、省教育厅研究等程序,确定西安交通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两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同时已经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的5个学科(数学、物理、计算机、力学、基础医学)直接纳入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截至目前,西安交大共有5个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7个省级“拔尖计划2.0”基地。2022年度省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9所高校11个学科入选。近年来,西安交大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坚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志向远大、视野宽阔、基础宽厚、勇于创新、爱国奉献、知行合一”为成才目标。“拔尖计划1.0”实施情况受到国家高度认可,在10周年总结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21年度,西安交大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标准,获教育部“创新案例奖”。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毕业的500余人中,99%继续深造;300余人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学习,部分学生已初显未来科学家的潜质。本次化学基地、生物科学基地的顺利入选,标志着西安交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对提高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8 2023-02-12

2月11日上午,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西安交大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签署陆港第七小学、陆港第四学校全委托合作办学协议。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郑庆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杨益新,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红雨,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樊军荣,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管委会班子成员以及交大基础教育管理处、交大附中、附小、幼儿园,西工大幼儿园,西安市儿童医院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郑庆华在致辞时表示,交大西迁六十多年来,在西安这片沃土扎根成长,西安交大与西安的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教育好’和‘医疗好’才能留住人才,推动区域发展。西安交大将通过基础教育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两个切入点开展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合作,努力在国际港务区打造交大基础教育新品牌,为推动国际港务区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交大贡献。”孙艺民介绍,三年来,港务区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超55亿元,先后引入西安交大、西工大等名校资源办学已超过10所;在医疗领域,全力加快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建设,不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合作,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此次集中签约是港务区持续增强民生福祉,奋力谱写区域民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正以“建设世界一流内陆港、打造‘双循环’核心枢纽”为目标,坚持统筹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加快“北跨”渭河发展,推动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着力健全教育医疗民生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的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9 2022-12-31

12月30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协办的2022年首届全国智能运维学科交叉高端论坛召开。论坛面向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国家战略方向与学科发展前沿,邀请了机械、自动化、电气、土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包括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位国家级人才、2位国际著名企业专家共13位作特邀报告,共同讨论智能运维在不同学科及应用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召开,并由《机械工程学报》JME学院同步直播,约4.9万人次线上观看了论坛直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洪军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代表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对各位参会专家与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洪军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布局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同时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将持续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寻找更多的学科发展增长点。论坛主席西安交通大学雷亚国教授介绍了智能运维概念的产生背景,指出了当前智能运维研究正面临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巨大机遇与挑战。雷亚国表示,正是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牵引以及智能运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与热切关注下,首届全国智能运维学科交叉高端论坛得以促成与召开,他代表论坛组委会对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在特邀报告环节,论坛分别邀请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2位院士解读多学科交叉下的智能运维基本内涵及未来研究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金吉教授作题为《人工自愈的哲学思考与工程实践》的特邀报告,从认知科学和哲学思维方式上论述了人工自愈是设备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介绍了研究团队在设备智能运维、自主健康等方面开展的工程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教授对本次论坛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肯定,表示智能运维是工业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智能运维进行学科交叉符合当前新的科研模式。柴天佑在特邀报告《工业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工业智能》中,分析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了工业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解决工业智能化等挑战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途径。论坛邀请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的3位专委会主任委员,分别对自动化、土木、机械领域的智能运维前沿热点进行展望。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委会主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周东华阐述了如何利用二值变量解决大型火电机组异常监测的国际难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委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惠介绍了融合机器学习与物理规律的桥梁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故障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褚福磊系统地阐述了机械设备运行监测及预测性维护的内涵及团队的最新成果。论坛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作特邀报告,介绍多学科、多领域智能运维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亮、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伊廷华、浙江大学教授赵春晖、清华大学研究员张品佳、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司小胜、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雷亚国,围绕智能感知、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智能运维核心内容,阐述了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及应用。来自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程刚博士、杨明川高工分别介绍了斯凯孚(中国)、北京奔驰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智能运维现状及探索。雷亚国总结了此次全国智能运维学科交叉高端论坛的情况,并表示智能运维既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下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必需,也是面向未来、决胜未来的关键。愿携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一同探索智能运维新理论与新技术,推动我国在智能运维领域的学术交叉与融合创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10 2022-12-19

12月1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共同创办的“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新型智库咨政服务能力”,来自全国智库界、思想理论界专家和智库负责人等700余人线下线上参会。论坛发布了“全国高校智库百强榜”、中国智库索引(以下简称CTTI)来源智库增补结果、并推介表彰了一批优秀智库成果。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及多家智库代表出席会议,并在“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入围智库经验分享”“新型智库全球治理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分论坛中发言。12月1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共同创办的“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新型智库咨政服务能力”,来自全国智库界、思想理论界专家和智库负责人等700余人线下线上参会。论坛发布了“全国高校智库百强榜”、中国智库索引(以下简称CTTI)来源智库增补结果、并推介表彰了一批优秀智库成果。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及多家智库代表出席会议,并在“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入围智库经验分享”“新型智库全球治理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分论坛中发言。此次论坛还发布了一批智库最佳案例和优秀成果奖,自贸院成果《以自贸理念赋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获2022CTTI智库建设最佳案例奖(全国72项),“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研究院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国际争端“融解决”体系研究系列成果》获得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63项),自贸院研究成果《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17-2021)》《学习借鉴浙江自贸试验区经验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分获智库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84项)、二等奖(全国78项)。部分优秀成果将被编入《CTTI智库报告(2022)》。此次论坛还发布了一批智库最佳案例和优秀成果奖,自贸院成果《以自贸理念赋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获2022CTTI智库建设最佳案例奖(全国72项),“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研究院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国际争端“融解决”体系研究系列成果》获得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63项),自贸院研究成果《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17-2021)》《学习借鉴浙江自贸试验区经验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分获智库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84项)、二等奖(全国78项)。部分优秀成果将被编入《CTTI智库报告(2022)》。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