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复旦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高校资讯 共计 55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4-04-19

4月19日上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裘新会见麦考瑞大学校长布鲁斯•道顿(Bruce Dowton)一行,双方共同续签两校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布鲁斯•道顿表示,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复旦大学。复旦是麦考瑞大学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多年来已共同开展多项科研合作。此次续签两校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关系。麦考瑞大学十分注重发展高质量合作伙伴关系,期待未来能与复旦加强在学术科研、课程教学、师生交流等不同领域的合作。裘新表示,麦考瑞大学是复旦的老朋友,两校的友谊已延续31年之久。今年是麦考瑞大学建校60周年。两校在这个重要的节点续签博士生联培协议,既是对两校过去合作的肯定,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会。麦考瑞大学成立于1964年,是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一所研究型公立大学,坐落于南半球最大的商业与高科技产业区。其优势学科为语言学、哲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听力学等。根据复旦大学-麦考瑞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联培学生学位论文将获得两校导师联合指导,满足两校学位授予要求的情况下可获得两校联授的博士学位。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复旦大学-麦考瑞大学KPS(Key Partnerships Scholarship)奖学金。麦凯瑞大学副校长罗登•威尔金森(Rorden Wilkinson),麦凯瑞大学副校长兼医学、健康和人类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帕特里克•麦克尼尔(Patrick McNeil),麦考瑞大学协理副校长泰伦•琼(Taryn Jone),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及相关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会见。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2

2 2024-03-28

3月28日下午,2024-2028年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成立。经过各单位推荐和学校审议,本届学校教指委产生100位委员。徐雷受聘为新一届教指委主任委员。本届教指委设8个分委员会,分别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医学科学、交叉科学、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陈引驰、陈诗一、周鸣飞、杨珉、汪玲、王国豫、董雅华、蒋最敏分别任8个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薛磊受聘为新一届教指委秘书长。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出席会议,为新一届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委员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颁发聘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为新一届教指委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颁发聘书。金力、吴凡共同为连任两届校教指委荣休委员颁发荣誉证书并授荣誉牌。金力对做好新一届教指委工作提出要求。一是当好解决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问题的“智囊团”,发挥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为培养“干细胞”式的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二是当好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行动的“指导组”,发挥凝聚共识、咨询指导、监督评估的关键作用,推动在全校范围内确立质量理念、厚植质量文化、完善质保体系,更广泛、更深入、更系统、更扎实地把“教育教学质量年”行动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力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三是当好落实教育教学改革重点举措的“推动队”,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大局,为推动相关举措落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1

3 2023-04-02

日前,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杨禹丞等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国际合作团队,首次绘制迄今全球最大规模个人表观基因组图谱。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最大的基因组学协作计划,“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从2003年启动至今整整20周年;本研究作为“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的子项目,历经上百位合作者逾6年的艰辛努力得以顺利完成,为研究人员在个性化水平上深入认识基因组中精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堪称“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里程碑式成果。2023年3月3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杨禹丞为共同第一作者。20多年前,规模宏大、跨国界跨学科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完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参考基因组(reference genome)序列。随着近年来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个体基因组测序日趋成熟。与参考基因组相比,个体基因组通常包含数百万个遗传变异,并且绝大多数遗传变异位于基因组内的非编码区域。基因组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评估这些遗传变异对诸如表观遗传活性、RNA或蛋白质表达水平等分子性状,以及对包括细胞、组织发育状态和疾病表型等生物性状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都是基于通行的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的,而非直接在个体的二倍体基因组(diploid genome)中分析变异。通过使用二倍体基因组,有可能在多组学数据中观察到两个单倍型(即父本和母本)上有差异的分子信号,例如基因表达、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或转录因子结合等;如果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可称之为等位基因特异性(allele-specific)的差异。尽管等位基因特异性现象早已被发现,并且证明在早期胚胎发育和复杂疾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人类基因组中究竟存在多少个等位基因特异性活性的基因和调控元件,以及这些调控元件的生物学功能,我们依然缺乏全面了解。针对以上问题,“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yclopediaofDNAElements)启动了大型协作计划EN-TEx项目,旨在利用个体表观基因组图谱对基因表达调控进行了细致分析,该项目由美国耶鲁大学领衔,全球31个机构超过100位合作者共同参与,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复旦大学、美国Broad研究所等单位的11位科学家作为主要贡献者并列论文共同第一作者。EN-TEx项目涵盖了来自4位成人捐赠者合计超过30个不同的身体组织,利用约15种多组学测序技术(包括基因分型阵列芯片、DNA长读段测序、RNA-seq、组蛋白ChIP-seq、转录因子ChIP-seq、DNA甲基化测序、染色质开放区域测序等),对每位捐赠者的每种组织类型产生了一套多组学图谱,合计超过1600套多组学数据集。杨禹丞和研究者们首先整合基因组长读段和短读段测序数据构建了捐赠者的个人二倍体基因组,共计鉴定出超过100万个杂合遗传位点。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多组学数据直接映射到相应的二倍体基因组上,并根据杂合遗传位点系统鉴定基因组中所有的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遗传变异位点和表观遗传信号。与普通做法相比,将测序数据映射到二倍体基因组上能够更精确地量化父本和母本不同来源的调控元件活性,以及杂合遗传变异对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影响。EN-TEx数据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系统地确定个体之间与组织之间等位基因特异性的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修饰。例如,H19基因只在来源于母本的单倍型中活跃表达,而与之临近的IGF2基因只在来源于父本的单倍型中活跃表达,而这种等位基因特异性正是由于IGF2基因上游处的一个调控区域在父本、母本单倍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杨禹丞博士作为EN-TEx项目的核心研究人员,主要负责将等位基因特异性的多组学表观遗传信号与已知的增强子、启动子等潜在非编码调控元件进行整合注释,从而系统构建人类基因组中的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非编码调控元件目录,并深入研究了其活性与组织特异性以及进化保守性之间的复杂联系;此外,他还将鉴定出的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非编码调控元件与多种外部数据做整合,包括表达定量性状位点(eQTLs)和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位点(GWAS),阐明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非编码调控元件参与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疾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关联。可以预期,这个新的表观基因调控元件目录将会对未来个性化功能基因组分析产生重大影响,能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医疗、基因编辑等。EN-TEx项目产生的所有原始数据[https://www.encodeproject.org/entex-matrix/?type=Experiment&status=released&internal_tags=ENTEx]和最终结果[http://entex.gersteinlab.org],均可以通过网站公开获取。杨禹丞在2020年底从海外引进正式入职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团队,主要从事利用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测序数据的计算基因组学研究,致力于通过大数据整合挖掘以及数据库构建等手段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同时,他将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科研合作和跨学科研究中,基于EN-TEx数据集缺乏大脑等重要人体组织类型以及缺乏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等不足,进一步深入研究非编码调控元件在大脑发育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计算基因组学研究是生命医学领域重大学术前沿,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和生物学特性意义重大,我所在的类脑研究院是生物、信息、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平台,拥有与国际一流实验室同等的研究科研条件,期望与同事一起,将这些前沿的组学方法运用于与衰老、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去,真正对人类健康有所贡献。”杨禹丞对未来研究充满信心。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2.018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4 2022-12-09

12月8日,“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2022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焦扬:推动融合创新,抢占“双碳”领域科技制高点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致辞。她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发挥上海的特色优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焦扬表示,近年来,复旦结合国家所需与学校所长,聚力推进科技创新,系统布局前沿领域,积极提供资政服务,积极服务“双碳”战略和绿色转型。复旦将与上海公共关系协会进一步深度合作,牢牢把握“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内涵要求,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学科和平台优势,培育一流人才,深入探索跨学科、本硕博贯通和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适应“双碳”战略未来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融合创新,抢占“双碳”领域科技制高点,积极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强化资政服务,围绕“双碳”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国家和上海低碳科技创新、转型治理提供更多智慧。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沙海林主持。金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在平行分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向出席分论坛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和领导表示欢迎。他表示,复旦大学着眼于“双碳”目标,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校在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开设9个碳中和相关的本科专业;大力推动筹备交叉学科学位建设,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与校外单位共建30余个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关产业形成深度链接,加强原创性、代表性的科研转化成果的孵化。2021年,学校成立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聚焦能源市场化改革、碳市场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关键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决策支持。金力指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深度融合,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汇集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碰撞思想、交流观点,为更好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提出新的思考和有益的建议。张人禾:作《碳中和与大气科学》演讲在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人禾作题为《碳中和与大气科学》的发言。他指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于2021年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碳中和是指大气中的碳收支相抵,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大气科学问题。大气中的碳收支涉及大气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碳循环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从科学上来说是大气科学与相关学科的一个多学科交叉问题。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评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公众健康和经济带来的影响及风险;需要建立自然-社会经济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形成科学制定和评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字设施;需要建立大气与陆地和海洋界面之间的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准确认识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是利用数值模式精确模拟和预测各圈层中碳的时空变化的前提条件。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5 2022-11-21

纺锤体的正确组装是哺乳动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顺利进行的关键事件,只有纺锤体的精确组装才能保证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及后续细胞和胚胎的正常分裂及发育。人与小鼠体细胞的纺锤体组装由中心体(centrosome)介导,而人和小鼠卵母细胞中并不存在中心体。已有研究发现,小鼠卵母细胞的纺锤体由无中心粒的微管组织中心(acentriolar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s,aMTOCs)介导形成。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卵母细胞中一直未观察到MTOC的存在,因此学术界长期以来的观点均认为人卵中不存在MTOC(Science,2015;Annu.Rev.Cell Dev.Biol,2018)。那么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的答案一直未知。2022年11月1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孙晓溪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The mechanism of acentrosomal spindle assembly in human oocytes”(《人类卵母细胞非中心体纺锤体组装的机制》)的文章,发现人卵母细胞中存在着前所未知且与众不同的微管组织中心,研究者将其命名为huoMTOC(Human Oocyt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明确了相关分子组成、阐明了人卵母细胞启动纺锤体组装的生理机制,最后在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异常患者中鉴定到huoMTOC组分的基因突变,从生理病理角度揭示了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新机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王磊/桑庆团队明确了人卵母细胞成熟障碍为新孟德尔遗传病,发现了第一个致病基因TUBB8并揭示了病理机制(N Eng JMed,2016)。TUBB8为灵长类特异基因,构成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的主要成员。结合此次发现人卵母细胞中存在独特的huoMTOC与微管形成及纺锤体组装密切相关,这些证据表明: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卵母细胞在发育与进化中存在诸多独特之处。首先,研究人员利用免疫荧光和高分辨成像技术对核膜破裂后的人卵母细胞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形成的纺锤体微管主要聚集于染色体的动粒(kinetochore)位置。进而,通过活细胞实时三维成像技术(3D time-lapse imaging)详细记录了动粒起始微管组装的动态过程。由此推测,人卵母细胞动粒可能存在特殊的微管组织中心起始纺锤体微管聚合。随后,研究者在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的人卵母细胞中,对86个主要的中心体或微管相关蛋白进行了定位分析,最终确定43个蛋白具有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相关定位。其中,有四个蛋白(CCP110,CKAP5,DISC1和TACC3)同时定位于动粒和微管,这与他们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定位截然不同。研究人员于是将上述四个蛋白在GV(Geminal vesical)期人卵母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另人意外的是,在GV期核膜附近这四个蛋白组成了一种此前从未被发现的特殊结构,同时在该结构周围观察到新生微管聚集,而在鼠、猪卵母细胞中并未观察到该结构。由于该结构在人卵母细胞中负责聚合微管,因此研究者将其命名为人卵母细胞微管组织中心(human oocyt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huoMTOC)。进一步,研究者利用活细胞追踪成像对此结构进行追踪,结果发现,huoMTOC形成于卵母细胞皮质区(cortex),并于NEBD(Nuclear envelope breakdown)之前迁移到核膜附近。随着NEBD的发生,huoMTOC开始碎裂并逐渐定位于动粒,同时在动粒附近起始纺锤体微管的聚集和生长。当huoMTOC结构被破坏时(通过激光烧蚀或下调主要成员蛋白水平),人卵母细胞中的纺锤体微管则会聚合受阻,最终导致无法形成纺锤体。上述结果表明,huoMTOC在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为了进一步确定huoMTOC是否具有临床意义,研究人员在1400余名卵母细胞成熟障碍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中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发现两位患者携带TACC3的复杂合致病突变。免疫荧光检测发现,两位患者GV期卵母细胞的huoMTOC结构均被完全破坏,同时在MI期卵母细胞中均没有纺锤体形成。由此证实,huoMTOC异常将会直接导致女性卵母细胞成熟障碍。综上所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卵母细胞中组装纺锤体微管的全新亚显微结构huoMTOC,并且阐明了huoMTOC调控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独特生理机制,同时揭示了huoMTOC异常导致患者卵母细胞成熟障碍,为该疾病的病理机制贡献了新认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及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孙晓溪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武田宇、博士生董洁(已毕业)、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伏静、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匡延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此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文、章美玲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曦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7361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6 2022-11-02

11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民保险”)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我校枫林校区治道楼举行。中国人民保险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熹,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邵利铎;上海市教委学位办主任束金龙;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校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双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出席活动。活动现场,朱同玉与邵利铎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金力、罗熹、袁正宏、束金龙等见证签约;金力、罗熹共同为双方共建的“复旦大学中国人保健康管理研究院”揭牌。签约仪式开始前,金力、袁正宏与罗熹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健康管理研究、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部署,双方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建“复旦大学中国人保健康管理研究院”,打造健康管理高水平研究和教育平台,开展重大课题合作研究,推进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罗熹一行还参观了我校上医文化中心。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7 2022-11-01

首页学校要闻.学校要闻.科研进展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封面综述!复旦大学鲁伯埙、丁澦、费义艳与华东师范大学邢栋合作发表以ATTEC等技术为代表的靶向溶酶体途径的降解新技术综述.来源:生命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2-11-01本论文作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2022年第21期封面论文发表靶向溶酶体降解途径的主要技术汇总2022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丁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费义艳和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邢栋合作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题为“Emerging degrader technologies engaging lysosomal pathways”(靶向溶酶体途径的降解新技术)的重磅综述论文。过去二十年来,以PROTAC为代表的基于蛋白酶体研发的降解技术飞速发展,但仍存在重大局限。近3年,基于自噬-溶酶体和内体-溶酶体靶向降解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建立了独立...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8 2022-10-29

今天(10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校友会(下文简称:校友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召开。大会选举产生校友会第四届理事会,校长金力当选为会长。校党委书记焦扬、金力出席会议。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张一华主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三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复旦大学校友会章程》修订案,听取理事会换届工作筹备情况报告,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82名理事。跨越时空,云端相聚。这场大会,全球12个国家、近200位校友线上线下出席。海拔最高的是在西藏拉萨的校友,物理上距离母校最远的是在美国加州的校友,最资深的校友是1960年代入学的老学长,最年轻的校友代表今年刚刚毕业。焦扬:更好发挥校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助力母校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焦扬向新当选的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和各位理事表示热烈祝贺,向第三届理事会各位理事、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母校发展的来宾和校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焦扬表示,校友是母校最好的名片,母校是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校友会是母校联系广大校友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校做好校友工作的重要枢纽和骨干力量。近5年来,校友会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校中心工作,紧密融入大局,彰显纽带作用。当前学校正努力把复旦人“创建与欧美并驾齐驱大学”的百年梦想融入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昂首开启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前列的新征程,期待校友会在新一届理事会带领下,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焦扬指出,要进一步涵育校友文化,光大复旦精神。不断深化校友文化的内涵建设,持续打造更多具有复旦气质、体现复旦文化的标志性品牌性活动,让广大校友更好地交流情感、增强认同、获得力量,在新征程上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要进一步汇聚校友资源,助力母校发展。建设“第一个复旦”,离不开广大校友的鼎力相助。要不断拓宽校友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渠道,把校友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大格局、融入服务国家大格局,为母校发展汇集更多智慧和力量。要进一步做好联络服务,增强广大校友的获得感。主动联系校友、凝聚校友,夯实校友工作基础,始终关心校友、服务校友,树立为校友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校友工作方法。金力:校友会要进一步开拓进取、谋篇布局,源源不断贡献复旦力量、复旦智慧金力表示,校友是学校的名片,反映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校友既受到学校精神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是大学精神重要的传承者、拓新者。他代表学校和校友会,向践行复旦精神的广大校友表示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母校发展的校友们、向做出卓有成效贡献的第三届理事会表示衷心感谢。金力指出,近年来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第一个复旦”的建设。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是一百多年来复旦人的伟大梦想,也是新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复旦的重大使命。在新征程上,作为新一届校友会会长,金力就校友会的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畅通母校与校友联络的渠道;树立“为校友终身服务”的理念,让母校成为服务校友发展的支持力量。二要聚焦学校中心工作,助力学校发展进程,成为广大校友与母校的交流枢纽,将校友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助力母校加快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第一个复旦”建设的新成绩书写扎根中国大地、迈向世界顶尖的时代新篇。三要支持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进一步发挥校友会的平台作用,支持和丰富学校与地方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大会现场:投票选举、颁发证书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9 2022-09-17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部合建工作任务,更好地支持沪蒙两地合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开启战略合作新篇章,加快推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助推“第一个复旦”建设目标。9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在呼和浩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等内蒙古自治区党政领导会见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一行。双方一致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共同落实好国家有关发展战略。王莉霞对焦扬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示全区上下正紧紧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部署的五大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期待在内蒙古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复旦大学扩大与深化合作,以协议签约为契机,务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焦扬表示,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内蒙的同志政治站位高、胸怀“国之大者”,把总书记就内蒙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记在心头、落在实处,自觉把自治区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审视推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教兴蒙、人才强蒙等各方面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发展进步,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好好学习。焦扬强调,学校将履行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四为服务”发展方向,更好服务祖国北疆大地和内蒙各族人民。学校将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人才交流和教育合作;高质量落实省部合建安排的对口合作任务,与内蒙古大学着力共建生物学优势特色学科群和材料化学创新中心、推进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依托复旦学科综合优势,针对自治区实际需要,在咨政服务、一带一路、人文社科等领域积极拓展校地合作新项目新领域,为建设亮丽内蒙古付出更大努力、做出切实贡献。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区校开启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包献华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周亚明代表区校双方签署《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王莉霞、焦扬、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周凯、教育厅厅长黄雅丽、校党委副书记尹冬梅见证签约。自治区政府秘书长郑东波主持签约仪式。区校双方相关负责人出席仪式。区校双方将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在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战略决策咨询、学科建设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科研、高端人才等方面优势,进一步激发内蒙古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开创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新局面,并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在区位、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优势,探索教育科研领域合作新机制,支持“第一个复旦”高质量发展。据介绍,复旦大学与内蒙古相关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2018年起,复旦大学按照教育部要求与内蒙古大学开展部省合建工作,并于2019年签订对口合作协议。学校高度重视部省合建工作,两校密切交流,深入对接合作,联合搭建“内蒙古大学对口合作高校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平台,积极支持内蒙古大学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基础研究大设施,组织专家对内蒙古大学“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申报方案进行指导,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共建内蒙古大学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等。内大—复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顺利进入复旦大学学习。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0

10 2022-06-30

RNA干扰(RNAi)是许多真核生物中一种保守的RNA沉默机制,小干扰RNA是RNA干扰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果蝇中,siRNA的产生是由Dicer-2(Dcr-2)蛋白在其辅因子Loqs-PD的辅助下,从长的双链RNA(dsRNA)上切割产生21个碱基对的双链siRNA。Dicer-2是最早被发现的ATP依赖型的Dicer家族蛋白,在2000年即发现siRNA加工生成过程是ATP依赖的。近年来,虽然有多篇关于Dicer家族蛋白的生化与结构研究的文章发表,但是对于ATP依赖型的Dicer蛋白识别并切割RNA底物的整个过程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2022年6月29日,复旦大学麻锦彪团队与清华大学王宏伟团队在《自然》杂志主刊(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dsRNA processing by Drosophila Dicer-2–Loqs-PD(《果蝇Dicer-2和Loqs-PD复合物在双链RNA加工过程的结构深入解析》)的文章,该研究通过解析了包括Dicer-2-Loqs-PD单独蛋白,以及Dicer-2–Loqs-PD在有无ATP的情况下结合dsRNA的6套冷冻电镜结构(图1),结合生化实验分析,首次揭示了Dicer-2-Loqs-PD复合物结合并切割双链RNA产生siRNA的依赖ATP的加工循环分子机制(图2),解决了20多年困扰小干扰RNA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此前的研究报道了Dicer-2蛋白结合底物时就会有明显的构象变化,加之ATP依赖的Dicer-2蛋白在siRNA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水解ATP来在双链RNA上移动,并且连续的切割过程势必也会导致存在处于不同状态的复合物,三者叠加势必对复合物的均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此,研究团队从活性位点突变的单独蛋白复合物结构开始解析;之后加入了双链RNA,获得了无ATP时,处在初始结合状态的Dicer-2–Loqs-PD–dsRNA复合物高分辨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入ATP,通过数据收集与计算分类,得到了切割活性状态与两种明显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移位状态(早起移位与中期移位状态);然后使用正常活性的Dicer-2蛋白,获得了处于切割后状态的复合物,并通过分析发现它正向早起移位状态转变;从而将整个过程串起,阐明了Dicer-2–Loqs-PD复合物从结合双链RNA并在其上移动,到形成切割活性状态,直至切割完成产生siRNA的整个循环过程的分子机制和其中连续且递进的构象变化。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苏世晨博士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家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麻锦彪教授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伟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黄旲研究员课题组也参与了研究工作。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和水木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冷冻电镜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提供了支持;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提供了质谱分析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mRNA创新与翻译中心和科学探索奖的经费支持。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911-x 查看详细>>

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量: 1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