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科研发展 共计 15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3-07-17

日前,由土木工程学院咸贵军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海洋工程用热塑性复合材料筋材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高技术中心材料处项目主管吴思其出席会议。该项目由哈工大牵头,南方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参与。项目将研发先进高性能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筋及其增强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将推动我国先进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创新发展,提升海洋工程服役寿命,助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咸贵军教授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围绕项目背景与意义、目标与考核指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组织实施与经费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认为该实施方案合理可行,目标明确,研究内容翔实,总体安排符合任务书要求,可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并从项目关键技术难点、创新点、成果集成与示范应用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是海洋工程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探索,希望项目团队能够围绕任务书的预期目标,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为指引,加强科研攻关,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助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科工院、土木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2

2 2023-07-05

6月30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首届低碳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暨绿色发展学术子联盟成立大会在青岛举行。会议由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主办,来自中俄25所高校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方执行长、副校长甄良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甄良对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框架内第一个学术子联盟——绿色发展学术子联盟成立表示祝贺,希望联盟高校依托学术子联盟携手共进,助力中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中俄两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智慧和力量。大会审议通过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绿色发展学术子联盟章程》、子联盟标识、创始成员高校名单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甄良与其他中俄创始成员高校代表在现场共同签署子联盟成立宣言。成立大会后,举办了以“伙伴与进步:ASRTU Green框架下的中俄工科高校”为主题的工作研讨会。国际合作部、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相关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会。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2

3 2023-06-30

近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英文简称ICRA)上,哈工大航天学院控制与仿真中心机电伺服与制导控制课题组硕士研究生高俊杰在姚郁教授、贺风华教授指导下发表的研究论文《基于凸多面体表达的障碍物感知拓扑的旋翼无人机规划》(Obstacle-Aware Topological Planning over Polyhedral Representation for Quadrotors)荣获大会“杰出规划论文奖”(Outstanding Planning Paper Award)提名。该论文提出了基于多面体表达的障碍物感知拓扑路径规划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无人机在障碍物环境下自主安全飞行的路径规划和轨迹生成问题。该研究将地图的表达与规划方法紧密耦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多面体障碍物感知地图表达与规划的新框架,地图表达方法可以更极致地为运动规划提供感知信息,并通过拓扑运动规划方法生成具有最大障碍间隙的光滑轨迹。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更短的轨迹长度和更高的成功率,为未知环境下智能无人系统的在线自主运动规划提供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哈工大为该论文唯一通讯单位。高俊杰为论文第一作者,贺风华为论文通讯作者,张蔚和姚郁为论文共同作者,其中张蔚参与此项研究工作时为本科生。机电伺服与制导控制课题组在负责人马杰教授的带领下,积极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创造条件,团队学生获得多项国际比赛一等奖。开展此项研究的无人机平台为课题组学生自主研发,算法验证实验在电子厂楼学生创新实习实践基地完成。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主办,是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会议之一。本年度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3125篇,60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设有各类奖项共15项,其中评选出“杰出规划论文奖”提名论文仅3篇。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4 2022-12-27

近日,世界光子大会公布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获奖名单,我校仪器学院胡鹏程教授团队研制的“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仪”荣获金奖(排名第一)。在学校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支持下,谭久彬院士指导的胡鹏程教授团队专注于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仪研发,以解决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发展和量子化计量基准等前沿研究的“卡脖子”问题。团队突破系列核心测量方法和工程化关键技术,解决了该领域存在的测不准、测不精、测不快的核心难题,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13项(其中国际专利6项),制定相关标准2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制了HUE-D/S/X系列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仪并进行小批量生产,经3位院士等专家鉴定,仪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团队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20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据了解,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的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评选活动,旨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重点评选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生产的高端光电仪器,为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抢占科技制高点、树立民族品牌自信、展现自主核心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应用市场创造新的机遇。首届“金燧奖”评审活动共征集申报项目223个,经过形式审查、交叉评审和线上答辩终评、线上公示等环节,最终遴选出金奖10项、银奖16项、铜奖28项、优秀奖17项。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5 2022-10-11

10月11日,《光明日报》“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刊”以“项目做在企业里论文写在产品上”为题,报道了我校机电学院空间机器人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曹宝石为代表的小机械臂团队持续聚焦空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方向,重点突破航天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用更多科技成果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相关报道如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空间机器人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曹宝石正在为科研任务紧张准备着。前不久,曹宝石和团队一起圆满完成小机械臂辅助航天员两次出舱的任务。回忆起在指挥中心屏幕前听到航天员刘洋感叹“小机械臂动作精准、无须微调”时,曹宝石的内心无比激动,倍感自豪:“这是对我们小臂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倾力付出的最大肯定。”在学校刘宏院士和谢宗武教授的支持下,曹宝石与团队夜以继日,辗转多地,突破了空间站小机械臂地面测试的核心关键技术。“今年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年,在后续的科研任务中,团队将持续聚焦空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方向,重点突破航天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用更多科技成果助力航天强国建设。”曹宝石说。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48db8ffe5ff14ebfa8773d4056273500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6 2022-10-10

日前,首届黑龙江省专利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我校荣获5项金奖。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积累了一批专利质量高、技术先进性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力大并贴近科技创新实际的高价值专利。首届黑龙江省专利奖评选通知公布后,我校积极响应,申报了一批有效支撑质量龙江、创新龙江建设的优质项目。其中,航天学院朱嘉琦教授团队的“一种GaN与金刚石复合散热结构的制备方法”、机电学院邓宗全院士团队的“行星探测车低重力实验系统的车厢悬挂校正机构以及方法”、能源学院高建民教授团队的“一种独立分区层燃烟气循环燃烧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机电学院卢礼华教授团队的“真空环境下实现晶体温度调控的大口径晶体倍频转换装置”和机电学院李隆球教授团队的“一种压差流量计式智能可调投捞注配器”5个专利被授予黑龙江省专利奖金奖。此外,我校作为专利权人单位获得银奖6项、优秀奖8项。黑龙江省专利奖是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设立的省级表彰项目,每5年评选一届,每届评出金奖不超过10项、银奖不超过20项、优秀奖不超过40项。该奖旨在提升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活力,推动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并表彰对在实施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专利权人、发明人(设计人)。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7 2022-09-27

近日,我校化工与化学学院王家钧教授、孔凡鹏老师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基于相结构修饰局域离子——电子传输行为的调控机制及固态锂氧电池性能的耦合研究》(Tailoring electronic-ionic local environment forsolid-state Li-O2 battery by engineering crystal structure)的研究文章。该成果为设计新型正极结构、高性能固态锂氧电池提供了借鉴与指导意义,对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在特种环境下的应用均具有广阔的前景。可充电固态锂氧电池(SSLOB)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低制造成本等优势,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常规固态阴极(SSC)是由固态电解质粉体和催化剂直接物理复合,致使阴极呈现了高度不均匀的锂离子、电子传导路径,带来较大能源消耗。因此,高性能的SSC不仅需要有优异的氧析出和氧还原性能,还需要有极佳的离子、电子传输与平衡能力。但目前设计满足上述多重需求的SSC仍具有极大挑战。基于上述挑战,王家钧教授团队首次提出通过调节晶相结构修饰局域电子——离子传输行为,构筑具有独特结构的SSC目标,采用低温热处理方法制备了具有长程无序结构的非晶钌酸锂(A-Li-Ru-O)复合材料,团队发现该材料可以显著提升电子、离子传输动力学,并结合理论计算得出,非晶结构中的多维扩散有助于其电子、离子传输行为。团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担载非晶钌酸锂(A-Li-Ru-O)的SSLOB器件展现了优异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成像等技术研究得出,该无序材料除了具有高效的离子、电子传输动力学,还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分别加速过氧化锂(Li2O2)的分解和超氧化锂(LiO2)的电化学转化。王家钧教授、孔凡鹏老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我校为唯一通讯单位。化工与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孙雪为论文第一作者。化工与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宋亚杰、刘青松、张雪艳、安汉文,本科生史一帆、孙楠参与完成部分工作。此外,化工与化学学院霍华副教授、付传凯老师,黑龙江大学谢颖教授参与该研究的部分工作。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原创探索基金和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q6261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8 2022-05-20

5月7日,由航天学院孙兆伟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空间引力波探测编队系统半物理仿真研究”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论证会召开。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二处处长张峰、专项主管张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高技术处项目主管李谨成,我校副校长曹喜滨出席会议。该项目由我校牵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2021年11月通过“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评审,今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的超高精度、高置信度地面仿真的难点,重点突破仿真环境天地一致性建模与仿真分析、超高精度探测等效性模拟、系统高置信度综合评估等关键问题,最终将搭建一套包含3个卫星模拟器的引力波探测编队半物理仿真系统,完成空间引力波探测编队系统半物理仿真,确定系统核心测量载荷与航天器平台接口的关键指标体系,为后续推动引力波空间探测任务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孙兆伟教授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整体情况,围绕课题设立背景与研究内容、任务分解、预期成果、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了汇报。课题及关键技术负责人分别就所承担的课题任务,从课题背景、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等方面作了汇报。与会专家对项目技术方案与实施计划等给予肯定,同时就项目及课题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证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校科工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9 2022-03-07

哈工大全媒体(高原文/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我校医学与健康学院贺强教授、吴英杰副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杨明成研究员合作,在亚微米级仿生流线型胶体马达的定向运动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趋化胶体马达的扭矩驱动定向运动”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趋化运动在自然界的生物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大肠杆菌等微生物能感知溶液中的葡萄糖梯度并趋向高浓度葡萄糖区域运动。尽管已有研究报道从理论上预测了化学驱动合成马达可能会像中性粒细胞一样,通过自我定向实现真正的趋化,但是已有的实验报道只展示了化学活性依赖的聚集现象。同时,要实现主动靶向递送、细胞手术等生物医学应用,胶体马达必须具备亚微米尺度、优异的燃料生物相容性、趋化能力突出等特点。然而亚微米的尺寸也使胶体马达的运动姿态变化难以被实时观察到,限制了对其趋化机制的研究。因此,如何设计合成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应用需求、具有趋化能力的亚微米尺度胶体马达,仍然是胶体马达面向未来生物医学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挑战,该研究团队受自然界微生物泳动和趋化行为的启发,设计制备了亚微米尺寸、圆底烧瓶状葡萄糖驱动的仿生流线型胶体马达。该烧瓶状胶体马达能够自主感知葡萄糖燃料的浓度梯度并向高浓度葡萄糖区域运动和聚集,展示类似细菌群体的集群趋化运动行为。鉴于该胶体马达的特殊瓶状结构,研究团队利用配备高速摄像机的光学显微镜直接跟踪并记录了单个烧瓶状胶体马达自主感知并取向葡萄糖浓度梯度、完成正趋化运动的全过程。结合实验数据的物理分析、理论计算和介尺度模拟,发现瓶内酶催化反应产生的葡萄糖酸稀释了瓶口周围的葡萄糖浓度梯度,瓶口和瓶底处浓度梯度所产生的两个扩散泳力的差值导致一个净自扩散泳力矩的产生。该自扩散泳力矩可以抵消液体中分子碰撞的影响,驱使胶体马达完成从瓶底向瓶口方向的正趋化运动,建立了瓶状胶体马达趋化运动的扭矩驱动再定向微观机制。尽管与天然细菌趋化性的微观机制不同,该瓶状胶体马达仍可模仿大肠杆菌的趋化运动行为,为定向运动化学驱动胶体马达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也推进了胶体马达和游动纳米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16013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10 2022-02-07

哈工大全媒体(骆良顺文/图)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将火炬放入“雪花”中央,星光璀璨,“雪花”绽放。这其中,我校材料学院苏彦庆教授团队3D打印技术有效助力了北京冬奥会零碳排放火炬的研发和制造。熊熊燃烧的奥运主火炬闪烁着“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火光。在主火炬和手持火炬的设计研制中,3D打印技术在火炬的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造型如丝带飘舞,旋转上升,最终呈现为飞扬的火焰,饱含着美好的寓意。充满艺术感的造型进一步压缩了内部空间,增加了火炬设计、加工和制造难度。主火炬的“高颜值”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既要展现火炬的轻盈,又要实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我校及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发挥我校多年来在新材料、精密成形技术和装备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最终选定用3D打印技术研制火炬,攻克了火炬在研制过程中精密成形的难题。苏彦庆教授团队对多种3D打印材料进行了测试和优化,对火炬内部结构进行了成形工艺优化,对燃烧器3D打印工艺进行了系统验证和改进,最后成功制备出完全满足要求的氢火炬及其燃烧系统,保障了冬奥会主火炬燃烧的可靠性。此外,为保证火炬外观质量和燃烧效果,除要求尺寸精度准确外,还需要保证3D打印火炬内部的致密度接近锻态以保证内部燃烧器气密性要求和火炬表面抛光质量要求。苏彦庆教授团队及哈特三维技术团队对3D打印装备进行了改进,配套研发了新型打印工艺,进一步提升了打印效率和打印火炬内部质量,满足了火炬生产的各方面要求。 查看详细>>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量: 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