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北京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教学改革 共计 30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3-12-11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搭建产学研合作的交流桥梁,引导党团员青年树立科研报国理想信念,12月8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中心)开展产学研交流互促活动。北大地空学院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邹鸿,高级工程师施伟红,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空间环境与可靠性技术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曲少杰,空间中心副研究员谢良海出席活动,地空学院地球物理研究生党支部和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党总支50余名党团员学生参加交流参访活动。上午,“凝心铸魂筑根基,深耕专业建新功”交流会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311教室进行。交流会以空间环境为媒介,涵盖了从前沿科学研究,到航天器工程,再到卫星仪器研发三个主题,串联起一场产学研深度交融的研讨交流盛宴。谢良海为同学们介绍了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和研究领域,并作题为“月球和火星空间环境研究”的报告,结合嫦娥七号、天问一号深空探测任务,介绍了月表尘埃迁移特征、火星大气和电离层剖面特征等我国关于月球和火星空间环境的最新探测和研究成果。曲少杰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各下属单位以及航天五院各部门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然后作题为“航天器工程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的报告,为同学们讲解现实中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并介绍相应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成果。“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该卫星项目也是北京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的重要科研合作成果,北大地空学院宗秋刚团队自主研制的星载中能电子成像谱仪是唯一在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B双星上同时部署的主载荷,其数据对近地空间辐射环境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邹鸿结合亲身研发经历介绍了地空学院在卫星项目中的参与情况,随后以“澳门科学一号卫星能量粒子谱仪介绍”为题介绍了卫星的地球辐射带空间粒子探测任务,重点报告了星载能量粒子谱仪希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相应的技术优势。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46

2 2023-11-28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马克·斯科特(Mark Scott)一行访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副校长方方在临湖轩会见来宾,并签署两校农学领域合作框架协议。郝平欢迎马克·斯科特一行到访北京大学。他指出,澳大利亚教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北京大学和悉尼大学有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两校在农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合作紧密。他希望在巩固现有合作基础上,继续在高等教育管理培训、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挖掘更多合作潜能。斯科特表示很高兴到访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悉尼大学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介绍了悉尼大学近年来在能源转型、公共健康、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成果,代表悉尼大学感谢北京大学对两校合作关系的支持,希望两校继续加强合作,推动科研发展。会见后,方方与悉尼大学副校长艾玛·约翰逊(Emma Johnson)签署两校关于建立“北京大学-悉尼大学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联合中心”的合作框架协议。悉尼大学副校长艾玛·约翰逊(Emma Johnson)、校长办公室主任达伦·古兹尔(Darren Goodsir)、中国中心(苏州)主任宓迈克(Michael Milne),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现代农学院副院长刘承芳、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刘树森、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周曼丽陪同会见。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36

3 2023-10-28

10月27日下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访问北京大学并与师生座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校长龚旗煌分别会见来宾,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参加活动。郝平欢迎纽森一行到访北京大学,并表示,纽森到访中国及北京大学,对促进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北大师生欢迎纽森的到来,希望与他在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和互动。龚旗煌向纽森介绍了北大的整体情况以及北大与加州重点高校之间丰富多样的合作成果。他指出,今年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年”,北京大学愿继续与加州各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增进交流,进一步推动双方人员往来,架起越来越多友好交往的桥梁。纽森感谢北京大学的热情接待,并表示,加州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很高兴看到北京大学与加州的高校一直以来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他强调,加州教育资源丰富,将继续支持和推动加州各高校与北京大学加强交流互动,为美中人文交流注入更多力量。会见结束后,纽森与北大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纽森指出美中关系非常重要,并鼓励学生要相信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发挥领导和影响作用。纽森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他希望通过此次访华,推动加州与中国在低碳发展、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开展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在师生发言环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士指出,北大与加州的高校应在环境科学、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联合科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雷晓燕表示,中美学生赴对方国家交流的意愿强烈,学生之间互换互访将对两国人文交流带来实质性益处。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分享了北大与加州重点高校开展合作的案例,并提出气候问题是双边合作的沃土。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沈俏蔚指出,中美学生交流对青年人了解世界全貌、识别全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在问答环节,纽森与北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双方围绕节能减排、能源转型、中美青年学者交流合作等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名誉校董、方李邦琴基金会主席方李邦琴,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姜国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缉思,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初晓波,国际合作部部长李昀、副部长周曼丽,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琳参加上述活动。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44

4 2023-06-20

2023年5月26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论坛第22讲在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厅举行。国际知名的实验凝聚态物理学家、东京大学教授Yoshihiro Iwasa博士应邀作了题为“量子物态的电压调控”(Voltage Control of Quantum Phase of Matter)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教授主持。Yoshihiro Iwasa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在离子液态栅极技术调控量子物态特别是在二维材料中诱导超导电性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报告中回顾了场效应管(固态栅极技术)的发明历史以及场效应管在调控超导电性方面的应用,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电场能否在非超导的体系中诱导超导电性”。Yoshihiro Iwasa指出,电压调控量子物态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探索新型的用于栅极的电介质,第二种是探索包括二维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Yoshihiro Iwasa重点介绍了液态栅极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特别是离子液态栅极技术在调控二维超导电性方面的应用,他强调,离子液态栅极技术调控的干净二维超导体是研究量子物态的理想平台,包括伊辛超导电性,量子金属态以及非互易超导电流。Yoshihiro Iwasa对电场调控量子物态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他表明,离子液态栅极技术和二维材料的发展使得半个世纪来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器件是凝聚态物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同时,他期待更多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液态栅极技术的潜在应用、制备更加干净的液态栅极技术调控的二维超导材料、液态栅极技术能否用于调控真正的绝缘体、液态栅极技术的调控能力与优势等踊跃提问,Yoshihiro Iwasa一一给予详尽的解答。本期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物理学院以及来自校内相关院系的5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通过蔻享学术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近3000人次。蔻享学术平台论坛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869763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2

5 2023-05-16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通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医学科两个科室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是北大六院在学科发展方面的一次新突破。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互为补充,密不可分,为更好促进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融合,全面提高医院的综合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让患者从多角度、多学科的系统化诊疗中获益,以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北大六院成立神经内科。神经内科成立之初便跻身中国医药/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全国神经病学学科前50名。此外,科室还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如麻省总院、Mclean Hospital)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医疗和科研合作关系。未来,科室将以成为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现代化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中心,成为全国神经-精神学科融合的新典范,引领全国更多的精神专科医院建设神经病学学科,全面促进神经和精神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北大六院开设急诊医学科。科室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精神科急诊进行打造,完善配备现代化的诊疗、救治设备,拥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团队,为各类精神障碍急性发作患者提供更及时、更系统和更优质的诊疗服务。可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呼吸机无创通气、麻醉镇静下腰椎穿刺术等项目。科室目前已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广泛的医疗和科研合作关系,之后将以成为全国精神专科医院急诊学科建设的新典范为目标,打造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面向全国的精神疾病急救诊疗中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北大六院将依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双中心发展基础,持续着力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提升精神专科医院的综合诊疗服务水平,树立精神专科医院多学科、高质量、高标准的发展标杆,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需求,为全面践行中国脑科学和脑计划、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贡献“六院智慧”与“六院力量”。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28

6 2022-12-29

2022年12月26日,面向我国计算机和应用数学领域的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评选结果公布,张磊、孙晓明和万小军、周涛分别获得2021年度和2022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此前,2021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已完成推荐、评选和公示等流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现与2022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一并公布。2021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为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张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明。张磊,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定量生物学中心、国际机器学习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和数学与生物交叉领域,在科学计算以及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特别在鞍点问题(多稳态)的计算方法上有独创性的发展,同时兼备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正面评价。获奖理由:鉴于张磊副教授在科学计算领域的鞍点问题计算方法上取得的独创性贡献,特颁发此奖。孙晓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算法与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等。解决了量子计算、通信复杂性、判定树复杂性和密码协议复杂性等领域几个重要的理论难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奖理由:鉴于孙晓明研究员在解决量子算法复杂性和密码协议复杂性中的理论难题等方面的贡献,特颁发此奖。2022年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涛、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万小军。周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量化和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在不确定性量化的随机配置方法、动态正交逼近方法、贝叶斯反问题替代模型算法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研究课题兼具基础研究的创新性和国家应用需求。获奖理由:鉴于周涛研究员在不确定性量化领域保证算法稳定性与提高计算效率方面的杰出贡献,特颁发此奖。万小军,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生成方向取得了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并在新闻传媒行业验证了技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性。他所研制的智能写作机器人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闻传媒行业的技术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大应用价值。获奖理由:鉴于万小军研究员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文本自动摘要和自动生成方面的独创性贡献,特颁发此奖。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由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于2008年12月代表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原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捐赠基金设立。之后,王选所硕士研究生刘振飞校友连续多年捐资注入本基金,是北大最早的针对青年学者所设的奖励基金。该基金下设“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多年来奖励了北大一批在教学岗位和科研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王选院士作为推动中国汉字和印刷技术迈入计算机时代的开拓者,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自主创新精神的楷模,他的崇高品格与精神风范值得永远铭记。为更好地纪念王选院士,发扬他坚持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扶植新秀的高尚情怀,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扩大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的影响力,2020年,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决定增设全国性科技奖项“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该奖项实行推荐制,不受理个人(或单位)的申请或自荐,每年组织评选一次。候选者应满足以下条件:热爱祖国,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科研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或者其科研成果得到重要应用或有重要应用前景;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国公民。每年由北京大学、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评选出在计算机和应用数学领域中自主创新和应用成果极为突出的杰出青年学者各一名,每人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万元。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0

7 2022-11-24

2022年11月18日晚,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大会公布了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名单,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王乃彦、甘子钊、杨国桢、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等10位物理学名家获此殊荣。其中,有8位北大人!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1954届硕士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原物理系主任赵凯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56届本科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原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创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光达。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1951年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学习,1954年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1958年周光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赵凯华,物理学家、教育教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赵凯华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得莫斯科大学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83年至1990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94年主持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2016年被授予国际物理教育奖章。陈佳洱,核物理学家、加速器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陈佳洱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工作,曾任技术物理系教授、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1984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佳洱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王乃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名誉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1956年王乃彦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9年至1965年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5年回国后在二机部九院工作;1978年调到原子能研究院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王乃彦参与研制并建立起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参加和领导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甘子钊,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4年甘子钊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首届主任。甘子钊从事半导体物理、激光物理、固体理论的研究,他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杨国桢,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杨国桢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国桢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是光物理,他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还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领域的若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祥琬1957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59年赴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学习理论核物理专业。曾主持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曾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带领专家组制定强激光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主持综合实验研究并解决多项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赵光达,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赵光达于1963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得第一届周培源物理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光达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着重于强子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0

8 2022-03-25

2022年3月24日下午,吉姆·麦克唐纳爵士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授予仪式暨北京大学-思克莱德大学在线会议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思克莱德大学校长吉姆·麦克唐纳(Jim McDonald)爵士等参加,活动由北大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主持。郝平表示,这次云端授予仪式和在线会议的举行意义重大,北京大学愿意促进与思克莱德大学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中英两国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王博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与郝平校长一起再次与吉姆·麦克唐纳爵士云端连线,自2020年7月双方探讨在工学、信息科学技术、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事宜之后,吉姆爵士一直致力于推动北京大学与思克莱德大学的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推动和扩大了中英两国在工程技术领域方面的合作。两年来,北大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思克莱德大学工学院以及可持续发展中心进行了多次合作与交流。2021年,两校成立工作委员会,组建脱碳、可持续发展合作领域的工作小组,进一步推动了北大、思克莱德大学与英国皇家工程院三方的交流合作。王博指出,吉姆爵士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贡献和杰出地位,除担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思克莱德大学校长外,还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院士,并获得英国女王骑士勋章。吉姆爵士在能源、电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具有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在促进中英两国以及北大与英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北京大学决定授予吉姆爵士“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荣誉称号。郝平为吉姆爵士在线颁发了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聘书和铜牌。吉姆爵士对北京大学表示感谢。他表示,非常荣幸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同时很高兴继续与北大保持密切联系,期待两校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零碳排放、气候变化等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开展高质量研究,培养优秀学生。郝平与吉姆爵士分别代表北京大学和思克莱德大学签署了两校合作备忘录。未来,两校将协同英国皇家工程院在工学、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数字人文等合作领域开展联合科研和联合培养,推动师生交流等。北京大学、思克莱德大学就双方下一步合作规划、落实合作备忘录细节等进行了讨论,提出携手两国顶尖高校、学术机构联合开展更广泛的合作项目,以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挑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工学院副院长宋洁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存群、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李昀、科学研究部部长助理范少锋等参加活动。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9

9 2019-12-12

北京大学近日入选首批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并接受教育部授牌。日前,教育部确定的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共有15家,分别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河南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做大做强新时代教育主流舆论,12月5日,2019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提出,在教育系统开展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对于加快推进教育媒体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各试点单位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领导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实施体系,加大保障力度;要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及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强机制创新、流程优化,打造集统筹调度、融媒发布、舆情应对、政务服务、公众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平台,加快探索新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教育融媒体发展路径;要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不断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上为北京大学等15家试点单位授牌,与会代表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做了交流研讨,并实地调研考察了上海市宝山区融媒体中心。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21

10 2019-11-22

11月19日下午,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玛莎﹒波拉克(Martha E.Pollack)访问北京大学。校董会主席罗伯特﹒哈里森(Robert Harrison)、校长特别助理凯莉﹒康宁汉姆(Kelly Cunningham)、副教务长温迪﹒沃尔福德(Wendy Wolford)陪同来访。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田刚、副校长兼教务长龚旗煌、校长助理张平文会见来宾。郝平对波拉克的访问表示欢迎。他指出,康奈尔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感谢波拉克一行于百忙之中访问北大,并与北大师生交流。北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有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传统,希望今后两校在信息科学、环境管理、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波拉克对北京大学的热情欢迎表示感谢。她非常赞同郝平提出的合作构想,表示康奈尔大学重视与北京大学开展合作,多年来与北京大学保持了密切的互动与合作,包括康奈尔大学教授、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与北大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合作,创新开设了“图灵班”与“图灵人才培养计划”。波拉克期待未来两校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利用两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16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