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北京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学生培养 共计 8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3-09-2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毕业生刘同超近日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2023-MIT Technology Reviews 35 Innovators Under 35,Global List)气候与能源领域。刘同超缘何上榜?他的研究成果有何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同超的科研世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32岁的刘同超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性能锂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比传统电池使用时间更长,制造成本更低。由于电池寿命和成本是电动汽车的主要障碍,他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是一项重大挑战,即最大可能地增加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次数延长使用时间。刘同超通过建立一个新的诊断系统来探究电池衰减的机理,确定锂电池的大多数故障起因于正极结构在每次充放电循环中膨胀和收缩时产生的物理应变诱发结构的不可逆演化。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发明了一种新型钙钛矿改性正极材料,以便更好地承受晶格应变。这项创新使电池寿命延长了两倍,制造成本降低了约25%,而且无需使用钴作为原材料。钴元素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价格高昂。刘同超研究开发出了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电池,降低了电池对高价格金属元素的依赖,引起了商业企业的浓厚兴趣。怀揣科研热情,大胆拼搏刘同超在2014年加入新材料学院,师从潘锋教授。他选择深研院是因为新材料学院非常优秀的科研平台和开放、创新、包容的深圳。当时全国锂电池的龙头企业都坐落于深圳,导师潘锋的科研实力与科研热情使他深受触动。读博期间,他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踏实践行“优秀是一种习惯”的院训,在潘锋严谨的治学指导下,在清洁能源大团队中不断追求卓越,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他于2019年博士毕业,博士期间发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和JACS在内一作SCI文章10余篇,申请专利3项。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刘同超现为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尺度材料表征,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两篇),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多项成果受到领域内的广泛关注。他还兼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辑(Nano Energy,Materials Today Energy)及多家杂志青年编委,获得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CANX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传承北大精神,引领时代对于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刘同超感到他和团队的努力得到认可,这份肯定也激励他要勇于探索更具挑战的科研问题。他想告诉大家,在科研道路上切勿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对待问题要追根溯源,付出的更多便会收获更多。其次,做科研的出发点要足够地大胆创新,有新的突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他建议,在课题组或者是实验室中要营造合作交流、互相学习的科研环境。尽管已毕业4年,刘同超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但他与导师潘锋的团队时刻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怀着感恩的心,他希望能够将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得分享给师弟师妹,帮助他们成长,一起做更有意义的、创新的、真正有用的科研。北大精神对于刘同超来说是人生的指引。“包容、公平、大胆创新、独有特质”是他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多元化的校园使他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而北大也是一个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的地方。“北大一直在培养引领时代的人,她的文化底蕴一直潜移默化的、积极的影响着广大学子,我未来也将继续秉承着北大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一定的成果,为国家的科研贡献一份力量。”潘锋的材料基因与新能源材料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结构化学方法学及应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创建了基于图论的结构化学理论和材料构效关系描述方法,构建材料大数据、材料基因、过渡金属d轨道的自旋电子超交换相互作用相融合的新材料研究体系,建立了基于中子和同步辐射等大科学装置的原位动态结构表征系统,构建了从基础原创到产业应用的新材料创制体系,并将该体系服务于重大产业和国家安全相关的研究和发展。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27

2 2023-08-27

作为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张琨师从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夏定国教授,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新型阴离子氧化还原机制,目前已在国际高水平SCI期刊Adv.Mater.、Adv.Energy.Mater.、Electro.Energy.Reviews.、Nat.Comm.、JACS.,EES.、Nano.Lett.等发表论文10篇,其中张琨作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有3篇,并申请专利一项。她曾获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全国动力电池大赛金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优秀科研奖等荣誉。她基于对称性匹配的轨道分析,研究了金属-配体π作用下的新型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又以多种形式整合硫阴离子到富锂正极氧化物中,研究了其中的多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稳定化机制。张琨认为,科学研究需要打好扎实而广泛的地基,积累大量的专业研究经验,搭建出完整而专精的框架;科研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盖房子,最重要的内核在于观察力、创造力、思维力、决断力和执行力。张琨强调,在科研中要敏锐地发现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必须展现出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创新点;通过深思熟虑和广泛论证提出能切实解决问题的优秀策略方案;以坚韧强大的执行力进行广泛的实验以完善方案;最终形成切实可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研和产业成果。张琨最初从一种基于金属铑富锂模型材料入手,以研究高共价性体系中阴离子氧化还原的特性。这种材料价格昂贵,整体性能却表现得并不出彩。但她敏锐地发现,这种材料具有较低的阴离子氧化还原电位和较好的结构循环稳定性。于是她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反复测验,对材料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穷尽式的挖掘,又从最基础的《配位化学》入手,去搭建这一材料最本征的结构特性。基于对称性匹配的轨道分析,她发现在这一体系中,金属和氧结合会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较强的π型占据态反键,而这一反键又因体系共价性较强拥有较多氧的态密度。这种成键激发了阴离子氧优先于传统的非键轨道氧参与电荷补偿过程,导致了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与更强的配位结构稳定性,为富锂体系阴离子氧化还原电位的调制与配位结构的稳定化调控带来启发。目前,基于这一增强的π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富锂材料中阴离子氧化还原的本征电化学特性。这扩充了富锂正极材料的基础机制,也为下一代正极材料提供了更开阔的设计思路。这项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7.8),并获得2021年度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优秀科研奖。张琨以这项工作为例,提出3个特性的总结: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她认为,越是前沿的学术研究,越不能脱离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础,但同时知识又是常为新的,必须进行跨越性的创新。张琨积极参与国家、学校组织的各项学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北京大学“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获选者,她认为参赛使她更深入地去思考学术成果与产业界结合的问题,这使她获益匪浅。她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将创新落到实处,如何将研究的材料推广到更具有产业适用价值的体系中。因此,她将目光着眼于硫这种元素。硫具有资源丰度高、电化学反应稳定性、倍率性好等优势,如果能将S整合到氧化物的晶格中,就可以起到“1+1>2”的协同效应,能够更好地将科研与产业进行结合。在确立这一创新思路后,她最终通过溶液法将硫以多种阴离子形式整合进入原始材料晶格中。这一实验条件便捷,具有可规模化生产的可能。实验得到的硫化富锂正极也具有多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这一工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9.4),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4

3 2020-11-15

2018年起,为探索和推进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工作,呼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深入挖掘研究生教育领域优质教学资源的联动和辐射效应,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面向特定专题、特定领域推出证书项目体系,先后组织实施多个证书项目,致力于构建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的新平台,2018—2020年间已经实施8期,参与学员300余人,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和良好的效果。选定特定领域设计和开展北京大学在设计和推进证书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呼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对特定领域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着眼于服务在校研究生和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在特定领域的就业和发展预期,将在读期间的教学模块和培养平台适当延展到特定领域,在人才培养的出口阶段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阶段之间建立纽带性连接,引导在校学生将专业学习和研究与跨学科、跨领域的关注和参与结合起来。近两年,学校在国际组织、基层治理、非洲研究、日本研究等专题和领域开设证书项目,建设了证书项目的基本体系,今后计划进一步扩展延伸到其它领域。证书项目的建设,是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平台构建的组成部分,也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扩展延伸。多部门、多项目联动组织实施在证书项目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研究生院牵头并协同校内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实施,发挥各部门优势,较系统性地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及课外平台。在具体教学安排中,研究生院既调动校内多学科优秀师资开设若干基础模块课程,突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色,也邀请本领域校外杰出专家和实务人员讲授专题报告,并设置考察调研环节及研讨要求,强调实践导向的交流、参与、体验和引导,体现了实用型的特点。“国际组织”证书项目赴多个国际机构实地参访交流,“基层治理”证书项目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调研实践。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29

4 2020-01-01

近日,《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基于201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和第三方调查结果,对北大2019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重点地区和领域就业情况、毕业生需求和就业质量评估与反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说明。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合计9904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校本部毕业生7808人。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八个显著特点。一是就业率继续保持高位: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8.66%,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4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28%、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48%。二是毕业生就业分布更趋合理,赴国家战略重点地区就业人数增加:1087人前往“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就业,1343人前往京津冀地区,659人前往长江经济带。三是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共计576人,为近十年最高,其中429名毕业生签约29个省市自治区选调生和人才专项引进项目。四是积极投身国防事业,国防军工就业人数增长四成。五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持续增大,89人赴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实习任职人数创历史新高。六是创业人数继续增加,科技型创业和知识密集型创业是主要选择。七是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去往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位高校的毕业生占比增加。八是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雇主满意度进一步提高,86.86%的毕业生对已落实工作感到满意,97.35%的受访单位对北大毕业生表示满意。就业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毕业生从开始求职到最终落实工作,平均用时4.80个月,投递简历25.71份,获得面试邀请10.97个,收到录用通知3.50个。70.76%的毕业生实现了所学专业与落实工作的精准对接。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27

5 2019-11-18

11月8日,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人才综合管理培训项目结业典礼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举行。Keith Burnett爵士、国家外国专家局驻英办总代表梁伯枢先生,以及各界嘉宾60余人出席。仪式由项目负责人Carryn Yong博士主持。25位参训学员获颁北京大学首批英文版非学历学位教育结业证书。北大汇丰英国校区主任刘芍佳教授表示,自项目启动以来,如何帮助学员们学到更多知识,拓展更广视野,获得更大提升,一直是他萦绕于怀的问题。如今项目喜结硕果,他感到十分高兴。刘芍佳欢迎学员们加入北大校友大家庭,并祝福学员们未来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Keith Burnett与梁伯枢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在网络支付、数字货币等金融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个人的前途无法与国家的发展剥离,而国际化人才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战略性资源。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人力部境外处负责人秦文君女士和建行伦敦人力部负责人张晓女士代表参训学员对北大汇丰英国校区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惊喜。她们表示,通过项目学习,学员们不仅提升了语言水平和管理技能,更增强了创新意识,拓展了国际视野。这将使他们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8

6 2019-07-15

七月燕园迎四海,一批批国际学生跨入燕园,他们都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暑期项目“大家庭”的各国学子。作为北京大学“全球卓越: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塑造力”是战略的根本目的,“提升引领未来能力,全面培育全球卓越人才”是战略的重要推进途径。围绕培育全球卓越人才,涵育全球卓越的思想、创造全球卓越的新知,北京大学积极协调,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暑期来华留学项目,为培养全球卓越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已形成时段灵活、类型多元、规模较大的暑期来华留学项目集群。今年6月中旬至9月上旬,共有46个批次的约2300多名学生来校参加暑期项目。其中,校级项目共18批次,约1500人;院系级项目共20批次,约800多人。在校际项目层面,北京大学提供了丰富的项目选项,运行国际暑期学校(约450人)、汉语暑期学校(约250人)、GLOBEX项目(约350人)、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暑期学校(约500人)等四大品牌平台项目,同时,还和许多合作伙伴联合创办了定制化暑期项目。基于北京大学近年来着力构建的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3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的校际交流关系框架,许多来自这些院校和机构的学生选择暑期来北京大学学习,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圣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等合作院校。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4

7 2019-04-28

4月25日-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6日,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特邀,巴西FGV大学商学院(FGV-Sao Paolo)、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国ESSEC商学院、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西班牙IE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等11所合作联盟院校商学院的代表共聚光华,共同启动“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出席活动,副校长王博代表北京大学致欢迎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刘锦,中石化原董事长、中海油原总经理傅成玉,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以及11所联盟院校代表等中外嘉宾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创新、开放的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的开启。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335

8 2019-01-17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发文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北京大学《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等七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被视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励。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北大教务部、北医新闻网,开设国家教学成果奖巡礼专栏,对七项获奖项目进行专访,展示北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获奖项目简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玉鑫、朱守华、张朝晖、穆良柱、董晓华、欧阳颀、谢心澄、陈晓林等老师完成的《多措施并举,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十余年来,物理学院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变和提高对实验课程的定位,由“验证物理规律、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转变为“以实验为手段进行物理研究”的课程,建立了“科研引领实验教学”的理念。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1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