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教学改革 共计 28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4-03-31

月27日,OPTICA(原美国光学学会OSA)公布了2024年康宁光通信女性学者奖学金名单(Corning Women Scholar)。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刘晓敏因在光通信领域的活跃表现和学术贡献,成功获评。今年全球3位女性博士生获得该奖学金。刘晓敏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获评的中国大陆学子,也是本次获评成员中唯一来自亚太地区高校的学生,其指导老师是诸葛群碧副教授。刘晓敏,202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现为电子工程系光纤所直博研究生(通过储英计划选入直博),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网络数字孪生与智能管控,导师为诸葛群碧副教授。目前已在Advanced Photonic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等期刊发表一作论文6篇,OFC和ECOC会议一作论文5篇。曾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次、英特尔奖学金、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信工专业唯一)、2021年国际会议ACP最佳学生论文奖,并受邀在APC NETWORKS、IEEE OGC国际会议进行30分钟特邀报告。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19

2 2022-10-22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医学装备与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成立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10月21日上午,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医学院庆祝建院70周年大师论道学术系列讲坛——“医工融合·创见未来”高峰论坛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郑俊克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在讲话中表示,交大医学院即将迎来建院70华诞,近年来,交医始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内涵建设,在新一轮“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期内,对接“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布局成立数字医学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和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等三大学科协同交叉研究院,进一步激发医学院新的学科增长点,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的变化,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推动医学院学科发展水平。新成立的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将整合校部、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力量,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健康中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装备和技术研发基地、转化应用基地和人才引育基地,实现医学装备与新技术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交叉融合,助推上海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宣读关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的决定及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长、执行院长和副院长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尚红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任研究院院长,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任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古宏晨、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薛蔚、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贾仁兵、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邹海东、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元义任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院长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共同为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成立揭牌。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3 2021-07-18

为贯彻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要求,加快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集成创新,赋能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7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生态软件园管理局、海南南海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在海南生态软件园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上海交大海南区块链研究院。中共澄迈县委书记司迺超、代县长冀铁军,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淳至、海南南海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CTO陈邦道,上海交大电院党委书记苏跃增、电院计算机系系主任张丽清及各单位相关代表参加了签约仪式。仪式开始前,杨淳至介绍了园区总体发展情况,园区定位“数字贸易策源地、数字金融创新地、中高端人才聚集地”,未来将可实现一批数字企业、数字人才通过“链上海南”平台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iSchool微城未来学校及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展馆。签约仪式结束后,三方举行了会谈,并形成以下共识:未来,研究院将成为上海交大和海南区块链的技术合作平台,在关键技术攻关、优秀人才培养及技术成果孵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海南区块链的发展做贡献。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36

4 2021-05-2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对接新发展理念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并同步举办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论坛。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丁文江,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泽洪,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林忠钦,原校长翁史烈,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副校长黄震、奚立峰,以及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活动。论坛开幕式由丁奎岭主持。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28

5 2021-03-03

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市六医院举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元义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书记熊振华为基地揭牌。伴随“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吹响号角,深层次的学科交叉正在推进。市六医院将联手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探索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的前沿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郑元义表示,临床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团队合作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医院将借助“人工智能麻醉与脑科学”基地这个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势专家资源,强化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多元化开展双向合作与学术交流研讨,全面提升基地科研实力与诊疗水平,打造新型高质量科研品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在致辞中介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为提升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了首批“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的遴选。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5

6 2019-12-25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吴静怡率调研组到农业与生物学院就本科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学院班子成员参加调研会议。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周培围绕学院历史发展、师资情况、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进行汇报。丁奎岭在调研座谈中对农业与生物学院近年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成绩表示肯定,农业与生物学院结合学科发展特色,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农科学子。农业与生物学院也应注意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推进新农科人才的培养。丁奎岭要求,今年是农业与生物学院发展甲子之年,学院正处在迈向新台阶的关键时刻。未来学院发展一是要重视人才引进,提高人才引进质量。通过对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化人才和师资队伍管理。二是积极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空间,利用学校多学科交叉平台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狠抓课堂质量,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金课程”。三是立足长远,规划学院长期发展项目。学院未来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契合上海城市发战略,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引领,准确自身定位。发挥学院学科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科建设发展培养处更多优秀人才。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18

7 2019-09-29

9月26日,2019“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国际研讨会在华亭宾馆举办。本次活动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与指导下,由“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同承办。来自中国、塞尔维亚、北马其顿、克罗地亚、匈牙利、俄罗斯等近20个国家150人参会,集聚了来自联盟成员、科研院所、优秀企业代表的共同智慧。上海交大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在国际研讨会主论坛开幕前召集联盟成员召开联盟工作会议。会议共有16个联盟成员代表参加,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作为新申请加入成员单位做单位介绍,成员代表全票表决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执行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毛军发出席论坛活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傅国庆与毛军发副校长进行了亲切会谈,对上海交大在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间高校的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傅国庆在开幕式中致辞。他表示,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海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是上海推进“一带一路”成为创新之路的重要实践。他希望各方群策群力,一起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共同体”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3

8 2019-09-23

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带队赴北京高校调研,分别访问了清华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打造校级平台的政策与做法,如何鼓励原创性研究、探索解决从0到1的问题,构建先进的大科研组织管理体系的做法,科研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考核及绩效政策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9月18日上午,毛军发副校长一行访问清华大学,并与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方红卫、副院长邓宁、甄树宁等座谈交流。方红卫首先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清华自“985”一期到三期建设的发展路线,着重介绍了新百年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科研工作模式和做法。希望清华和上交大可以共同探索和借鉴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上的想法和经验。毛军发表示,此次带队来调研,主要是想对于清华的“双一流”建设,特别是科研管理方面的改革举措进行了解。希望两校科研管理部门建立起互联互通、定期交流的沟通机制。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9 2019-09-23

9月14日,中日青年精英夏令营开放日暨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宣讲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凯原法学院东方会堂举办。中日大学生、高中生代表及专家学者就“我看中国、我看日本”“中日友好与自身的关系”等专题进行同台交流,开展热烈讨论。开放日上,还举办了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的宣讲,两所名校师生就学校概况、大学课程、大学生活以及留学政策等进行介绍,吸引了诸多对中日文化交流、赴日留学感兴趣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参加。此次开放日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凯原法学院承办,并得到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中等日语课程设置校工作研究会的有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出席开放日活动并致辞。周承首先对参加中日青年精英营的日本大学生及与会嘉宾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国之交在于民之亲,在两国国民的交往当中,青年人代表着未来。上海交通大学首次探索举办中日青年精英夏令营,希望通过举办活动,在中日两国青年层面、特别是在代表着中日两国未来的一流大学大学生的心中播下互相了解对方、互相愿意跟对方交往的种子,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友好交流做出贡献。以文化人、以武养德,打造夏令营旗舰项目今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9月8日至9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首次面向日本一流大学的学生举办夏令营,有志于进一步提升交大在日本的影响力,推动日本一流大学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交大、留学交大。今年有东京大学28名、大阪大学17名,共45名大学生来沪参加夏令营。开放日活动作为中日青年精英夏令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扩大了夏令营的社会影响力,为中日青年交流搭建“桥梁”,助力了双向留学。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季卫东发表题为“东亚新时代与中日未来领袖的作用”的专题演讲。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1

10 2019-08-20

上海交通大学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学校管理、服务、育人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整合资源支撑校务治理。规范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成立信息化建设推进办公室,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数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协同,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面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将师生专属的交大账号(JAccount)打造成网络服务通行证,提供定制化且安全可靠的电子邮件、云存储以及正版软件等基础网络应用服务。适应移动支付新需求,实现手机虚拟校园卡与师生身份绑定,适用校园内各种支付场景,为4.4万师生提供服务。建立“一门式”服务平台,通过流程重构与数据库共享,整合校内28个二级单位、31个业务门类、418项具体业务,2018年完成服务流程8.5万余次,流转环节46万余个,有效实现“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立足大数据支持管理决策,建立贯通校、院、系、人的多维度、多层级、多领域动态分析体系,对与学校发展相关的重要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和提醒,即时生成报告,供学校各级各部门决策参考。对接需求服务教学科研。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搭建财务预约报销系统,将审批端口前移,通过设立预算模板、票据智能识别,使经办人实现一次预约录入,自动生成表单,自助预约投递单据,并在线上对报销流程进行跟踪,解决师生“报销难”问题。服务科研创新,建立云计算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满足科研团队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节约科研项目计算环节时间70%以上。开发在线教学平台,集成多种教学工具,支撑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高效记录教学和学习全过程,覆盖课程建设、统计分析、学习测评、交流互动等各环节。目前已有近300门课程登录平台,学生用户达7000余人。创新方式实现精准育人。打造智慧型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数(FFSC),作为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提高资助精准率。将已有的学业表现、就业信息、第二课堂等数据进行分析建模,为学生学业和生涯规划提供辅助指导信息。开发网络思政产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传播方式融合,成功举办三届全球大学生华语短诗大赛,共吸引1600余所国内外高校参与,来稿超过2.6万篇。研究思政产品智能传播新路径,承办“互联网+”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论坛,推动传统思政教育“信息流”逐步达到“数据流”。连续5年举办新媒体国际论坛,以智能化为核心实现传播模式创新,推动信息化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和实效。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