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浙江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学生培养 共计 6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2-09-27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的通知》,浙江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据了解,本次教育部共认定100所高校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100所高校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三所高校同时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始终践行“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发展为支撑,聚焦师生校友创新创业、合作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思创融合,发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专创融合,构建多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教育体系,制定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通过科创融合,面向科技前沿,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推进“政校企”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联动发展,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产创融合,整合政产学研创服务体系,打通学校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创新和研发能力。在“十四五”期间,浙江大学将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及学科特色,沉淀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规划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养更多具有浙大特色、敢闯会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行业领军人才。 查看详细>>

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量: 12

2 2021-03-15

两亩地能产多少稻?百粒谷有多重?田间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如何给园林树木防寒越冬?2020年秋天,《农事劳动实践》第一课定位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试验田。秋冬季节的寒风细雨挡不住“农田新人”的热情,同学们走出教室、放下手机,割水稻、打稻谷、计产量,在鲜活的田间课堂探索自然之美,感受劳动之辛,体会实践之乐。第一堂课上,课程组为同学们设计的是收割的内容——让同学们体会一节课的工夫能收获多少稻谷,同时了解水稻的播种、浇水、灌溉、施肥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别看同学们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架势有模有样,其实大多数上课的同学都没下过田,不知道水稻什么季节成熟,更别提一亩地能产出多少稻谷了。第一次拾起农具的同学们,在田间学习收割水稻,见识“农田老古董”打稻机,接受起别样的劳动教育。稻桩的间距要整齐合理,目的是保证每一株稻苗“雨露均沾”;割稻放置要头对头、尾对尾,整齐堆放,打稻才能顺利不浪费……为了扫除“农活文盲”区,课程负责人宋文坚老师带着同学们学习有关稻谷的基本知识,测算稻谷的产量:一丛水稻有多少穗、一穗有多少粒、一百粒稻谷有多重……还通过对比稻谷理论估产和实际称量的差距,让同学们掌握基础的农令知识,切实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他说:“课上我们鼓励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两人割稻两人打稻,提高劳动效率。”雨天收稻就是和老天争分夺秒,提升收割效率就是增加粮食产量,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 查看详细>>

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量: 6

3 2019-02-22

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杭州正式发布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浙江大学以总分100分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近年来,浙江大学学子频频在机器人世界杯、国际基因工程机器竞赛、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国红点设计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荣获最高奖。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高校之一。多年来,坚持“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培养协作、享受过程”的竞赛理念,明确学生是学科竞赛主体,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学分、推荐免试研究生、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激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目前,学校建有20多类学科竞赛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开展75大类140多项学科竞赛,参赛学生达5千余人次,6项与竞赛密切相关的教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还发起并开展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6项,并承担了浙江省高校八大学科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光电设计、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秘书处的工作。此次评估继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引导性,可操作性,分类和成果导向原则,秉着“质量为本、谨慎推进”的思路,对排行榜的竞赛项目进行了扩容,从原来的“18+1”项扩容为“30+4”项,新增15项竞赛纳入2014-2018年高校竞赛评估排行榜,其中本科类竞赛12项,高职类竞赛3项。对34项竞赛数据从竞赛贡献和组织贡献两个方面开展评估,其中新增竞赛只计算2018年年度数据。竞赛贡献考虑“竞赛项目等级”“竞赛项目形式”“竞赛项目历史”和“竞赛项目奖项数量”四个维度,其中,在2014-2018年评估中,对原来赋分为0的参赛奖赋予一定的分值纳入评估(只计算2018年的数据);组织贡献考虑“竞赛秘书处”“竞赛承办单位”“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四个维度。 查看详细>>

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量: 199

4 2018-12-13

浙大报道.浙江大学创新科技生态和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编辑:zyz来源:教育部时间:2018年12月10日访问次数:29源地址教育部简报〔2018〕第37期浙江大学围绕“双一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培育和开放发展格局构建,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浙大方案、贡献浙大力量。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明确育人理念。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修订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学生评价、教材选用和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等办法,加强对师生“德”的考察,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在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和薪酬体系中的比重,强化院系育人主体责任和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二是突出卓越导向。启动实施一流本科生培养计划、一流荣誉学院建设计划、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双创”行动计划,实施优质生源工程,重构高质量通识课程,加大高水平教材建设力度。试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塑造全人教育模式和融合培养体系。三是链接各方资源。大力推动“网上浙大”建设,加快打... 查看详细>>

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量: 0

5 2018-10-29

10月27日,首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在浙江德清举办。政产学界嘉宾齐聚莫干山,共同绘制中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蓝图。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致欢迎辞,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北京大学高文院士作主题报告,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浙江省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分别致辞。与会嘉宾为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颁发聘书,还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获奖者颁奖。潘云鹤表示,在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经济过程当中,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尤为紧要,成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本次论坛对当下的人工智能教育难点、热点加以探讨,融合学术专家与企业力量,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新的理论,促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革。吴朝晖以“协同交叉汇聚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题作报告。他表示,浙江大学积极参与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努力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载体,深入推动产学协同和服务社会。他表示,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其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同时人工智能将成为通识教育重要部分支撑学科发展,推动教育本身的深刻变革。未来,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相互交叉协作将是促进人工智能发展重要方向。论坛以“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与科技创新”为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进行深入研讨,积极为中国探索出一条“AI赋能,教育先行;创新引领,产学协同”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出席。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四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德清县人民政府承办,百度、华为公司支持。 查看详细>>

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量: 247

6 2018-09-20

9月17日22时30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的一堂通识课才刚刚开始。这堂名为“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The Pyramids of Giza:Technology,Archaeology,History”)的课程,有地球两端的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通过在线网络同步上课。穿越时空的一堂考古课课程的中方负责教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副教授介绍,课程中师生们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前往”考古发掘现场。到时候,学生们可通过头戴式VR交互设备,进入一个奇妙的课堂场景——中美学生共同穿越时空,相遇在尼罗河畔,沉浸在哈佛数字化重建的二十世纪初吉萨金字塔及其周围真实感的考古环境中。据介绍,地球两端的学生同时进入一个虚拟课堂,听哈佛教授讲埃及考古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对哈佛来说也是第一次。目前选修这门哈佛大学引进课程的学生有20人,涵盖本硕博,除了考古学、文博等专业外,还有来自建筑学、计算机、管理学、旅游学、地质工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等专业。李志荣介绍,为更好参与课程,选课要求选修者英语水平达到雅思6分或相同水平,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在浙大专业分布广泛。“埃及考古课程,没有深厚的古埃及田野资料积累和长期深入研究是开不起来的。目前国内高校目前尚未见开设,浙大引进哈佛课程,可促进浙大推行的全文明素质教育。”李志荣说。浙大信息技术中心教学支持部张宇燕老师和她的团队承担了本次哈佛课程的技术支持,据张宇燕介绍,接下来课程因为时差和VR技术的特点,将突破传统课程的时空概念,允许上课师生在各自方便的空间(家中、寝室)中加入哈佛大学的虚拟教室。旅游管理专业博三的田焯玮说,与大洋彼岸哈佛大学学生实时上课,本身就很有趣。课程里Peter教授,不仅讲授金字塔中发现了什么,更讲到考古挖掘过程中需要的态度。这门课将用到VR头盔,非常给力,相信会带来新的课程视野和体验。计算机专业的徐梓轩说,一般看来,我上这门课有很大的学科跨度,但事实上接受这样的学科交叉熏陶和,对我本人的计算机视觉研究很有裨益,课程学习也是我思考数字化与考古的过程。VR考古课程,在哈佛也是首次这门VR埃及考古课,聚焦距今4500年前建成的吉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墓葬等文物,并通过古埃及历史、艺术和考古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学形式包括讲座、学生演讲和虚拟考察,学生还将有机会为吉萨金字塔项目的3D建模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众所周知,VR课程在考古学课程中的应用需要严格学术标准的大量3D素材资源支持。哈佛大学在45年吉萨考古发掘、18年文物数字化实践以及多年3D考古学授课实践的基础上,整合各方力量打造的VR课程,属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次的VR考古课“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是基于哈佛大学近半个世纪吉萨金字塔考古项目宏厚资料积累和近20年数字化整理研究的成果。1902至1947年,该校和波士顿美术馆联合考古队在埃及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工作。2000年波士顿美术馆启动了第一期吉萨项目,负责人为当时在波士顿美术馆任职的Peter Der Manuelian教授。10年后,项目组完成了吉萨考古资料的数字化与网络共享平台,共涵盖了十万余条照片、图片、日记、图书资料。2010年Manuelian教授入职哈佛大学,这项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在建立了几乎整个吉萨遗址的三维模型后,Manuelian教授在哈佛环幕立体教室讲授了“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这门课,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选修课。基于大量吉萨遗址3D素材的课程,今年秋天首次升级成为VR教学课程。 查看详细>>

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量: 37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