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改革发展 共计 7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2-07-09

6月30日,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业融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举行。安徽省副省长王翠凤,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安徽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左俊,相关部门及兄弟院校和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余玉刚、党委书记古继宝分阶段主持。会议开始,赵振华宣读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批准成立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业融合研究中心”的通知》。吴枫代表学校对王翠凤副省长一行和各兄弟院校及企业代表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指出,成立四业融合研究中心,建立产业、专业、就业、创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对适应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打破四业之间的壁垒,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中心综合发挥我校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联合校内外、海内外有关学术力量,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并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才,使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随后,王翠凤、吴枫为四业融合研究中心揭牌,赵振华、左俊、余玉刚、翁清雄等人及在场嘉宾共同见证中心成立。大会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分析》主题报告、科大讯飞高教人才培养业务总经理桂诚作《从企业视角探索打通四业节点,培养高质量产业人才》主题报告,并与现场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互动。在研讨交流环节,相关部门领导、各兄弟院校领导、新兴产业企业代表围绕“产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业融合发展进行发言交流,为中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下一步,四业融合研究中心将围绕产业政策、高等教育、就业和创新创业等领域,联合多方力量和资源,主动承担实际工作部门的应用研究课题,面向安徽省经济建设开展咨询服务,把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政策咨询服务等紧密结合,着力建成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智库中心。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8

2 2022-07-01

2022年6月26日上午,核科学技术学院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主任万宝年院士聘任仪式暨“王淦昌大讲堂报告会”在西区科技实验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首席科学家万宝年院士、我校副校长杨金龙院士出席会议。会议由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封东来院士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李良彬教授、副院长庄革等学院师生130余人参加了会议。杨金龙首先介绍了我校所系结合工作历程,及2020年成立“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编号52系)相关情况。他表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长期以来与我校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装置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此次荣幸邀请等离子体所首席科学家万宝年院士担任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主任,在人才培养、科研等各方面对核学院进行指导和支持,将引领我们学校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等离子体与聚变方向进入一个更高的新阶段。随后,杨金龙宣读学校任命文件,并为万宝年颁发系主任聘书。万宝年院士对学校的信任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科大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等离子体所与中国科大联系紧密,在学生的招生、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协同合作,作为核学院共建单位,合作亲密无间。他表示将义不容辞承担起系主任职责,为学院发展及我校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贡献力量。万宝年以“托卡马克物理基础和ITER科学研究概述”为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王淦昌大讲堂”做学术报告。报告从磁约束聚变能的角度介绍了托卡马克研究的物理基础和ITER面临的新科学挑战。聚变能资源丰富、高效,是人类未来理想的战略能源,聚变能的和平利用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报告从材料、等离子体物理、燃料自持等方面解释了目前聚变能发电所面临的科学及技术挑战,其中能量约束是可控聚变的核心科学问题;从如何产生和稳定控制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方面详细讲述了受控核聚变的发展历史及托卡马克装置的物理基础。几代磁约束等离子体装置促进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建造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报告还简要介绍了ITER计划,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参加的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期望能在ITER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做好面临新挑战与新风险的准备。最后他殷切希望同学们能关注和参与聚变能事业的发展。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

3 2020-06-04

5月29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第二批合作项目发布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我校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联盟高校共同发布第二批合作项目,开启联盟深化合作新篇章。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秘书长傅尧及学校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发布会。2019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五所高校共同组建了长三角研究性大学联盟。2019年9月7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发布首批合作项目。在首批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此次发布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复旦大学牵头的三元空间群智智能创新平台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转化医学创新中心项目,南京大学牵头的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项目,浙江大学牵头的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的首届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创新创业论坛项目。发布会上,联盟高校分别介绍了各自牵头项目的情况。我校牵头的首届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创新创业论坛,将通过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邀请知名投资人、知名企业高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行主题演讲,组织联盟高校知名校友与青年创业者对话交流创业路上的风雨历程等活动,促进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合力探索“敢闯会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会议期间,参会高校领导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就如何推动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工作做深做实,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进行了交流讨论。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2

4 2019-09-29

9月25日上午,长三角研究型大学智库峰会暨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入驻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举行。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汪克强,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宛晓春,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翔,湖州市副市长许继清等政府部门和中科院领导;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浙江大学副校长、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秘书处办公室主任罗卫东,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等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发起高校领导;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群京,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志峰,宁波大学副校长汪浩瀚等长三角兄弟高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领导出席峰会。峰会由中国科大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秘书长傅尧主持。本次峰会以“长三角一体化新科技新金融”为主题,以成果发布、主旨报告、圆桌论坛、专家考察等形式进行,强调“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智库要先行”,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国家战略建言献策,共同促进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转型发展的风向标,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转化。安徽省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汪克强,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分别发表致辞。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7

5 2019-09-06

9月2日上午,学校在东区活动中心五楼会议厅召开“双一流”建设评议会,全面总结“双一流”建设以来各项工作进展,梳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下一阶段建设内容和改进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黄晨光,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安徽省发改委有关部门及国内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校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舒歌群、朱长飞、蒋一、王晓平、杨金龙、杜江峰、毕金初、罗喜胜、黄素芳、褚家如、周丛照及校监理委员会成员张淑林、卫国、刘万东、鲁非、盛六四出席,“双一流”建设工作小组、各学科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舒歌群主持。首先,副校长罗喜胜介绍了学校“双一流”中期自评工作整体安排和推进情况,具体介绍了建设以来学校按照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努力推进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学校在一流大学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改进举措。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

6 2019-06-15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署合作共建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协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共同为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上海副市长吴清,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出席。白春礼在讲话时说,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也是院市双方聚焦国家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要主动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张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努力建设引领型、突破型、平台型的科技创新基地。要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机制,力争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典范。要前瞻谋划领域布局,聚焦重要方向推进科研创新,快速形成国际影响力,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多措并举,把人才工作当作谋发展的第一要务,集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0

7 2018-05-18

规划参考中国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以医学学科为例.  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这也逐渐成为高校强化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凭借,尤其是在带动新兴学科增长、优势学科集群打造和重大创新成果凝练上。以下告以Elsevier科研绩效分析平台Scival为工具,探究我国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医学(Medline)领域中的跨学科发表的差距(异)。比较对象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01:总体发表情况    从表1可看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论文总数上稍有优势,浙江大学论文数增长速率超过了北京大学和麻省理工。但是在篇均被引次数、FWCI、高被引论文百分比、Top期刊论文百分比这些指标上,大陆顶尖高校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但远低于麻省理工。          从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医学领域发文都非常活跃,呈逐年增长趋势,并在2014年有陡增现象出现。?  02:跨学科竞争优势比较  ...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0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