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学生培养 共计 7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3-08-26

8月12至14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北省武汉市成功举办。本届竞赛自2023年4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9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50多件参赛作品。经过严格的网络评审,共遴选出140件作品进入决赛。我校学子在本次比赛中表现优异,取得佳绩。在本届竞赛中,我校核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卫子安、周海洋老师指导的物理学院19级本科生徐子晗、韩康知、李治平组成团队的参赛作品《“USTC极光一号”行星极光模拟装置》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工程科学学院王城老师指导的21级研究生张云飞、余兆俞、李宽组成团队的参赛作品《反向涡滑动弧水水下放电等离子体固氮系统》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并同时获“最佳实用奖”。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简称“等离子体科创赛(Innovation Contest on Plasma:ICP)”,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为办赛理念。该竞赛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聚焦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的前沿和热点,引导大学生开展等离子体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学科交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等离子体与环境保护、低碳能源、先进制造、环保农业、生命健康、空天海洋、先进材料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

2 2023-05-31

5月13日至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硕士(MF)项目发展研讨会暨业界导师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除研讨MF项目发展之外,本次会议还举办了主题论坛和业界导师见面会,为业界与学界、导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互通平台,对进一步优化MF人才培养方案、扩大中国科大管理学院MF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5月1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东区专家楼举行。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大管理学院原院长方兆本,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石龙,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古继宝,管理学院党委委员胡太忠,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翁清雄,管理学院MF中心主任郭新帅,近40位业界导师,以及MF中心管理团队共同参会,就MF项目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职业发展、实习就业、金融业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等重要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和交流。开幕式首先由副院长石龙致辞,他向各位业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强调学校近年来加大对管理学院专业硕士培养的支持力度,期望MF项目能够培育出更多优秀的金融人才。随后,古继宝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政府对于发展科技商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对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懂金融的“五懂”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学院将在做研究、培养人才方面寻求突破,希望各位业界导师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强调,金融硕士项目在管理学院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着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对金融硕士的培养。最后,他感谢业界导师们在金融硕士项目办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期望与大家携手同行,为中国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行业领袖和业界精英。开幕式结束后,现场举行了业界导师聘任仪式。方兆本、石龙、古继宝、胡太忠分别向出席会议的业界导师颁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融硕士业界指导教师”聘书。研讨会上,MF中心主任郭新帅首先从招生就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业界导师制度、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MF项目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和发展现状,提出MF办学瞄准高端市场,项目的特色是培养掌握量化工具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金融人才。他指出,MF项目目前仍存在专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长效激励机制有待明确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翁清雄对MF项目的办学成绩表示肯定,提出了项目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把学生培养和业界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二是如何加强学院与产业的合作;三是能否建立一种校企共育机制,共同开发案例并进一步深化品牌影响力;四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论文和实习之间的关联性。方兆本强调了数字化和开放式的重要性,并提出MF项目的办学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应对AI对金融硕士教育的冲击;二是关注Fintech的演变,抓住科技和金融的结合点;三是如何用政府机制、市场机制、新技术机制和现在的模式结合把金融硕士项目更好地做起来。与会业界导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参与MF项目办学的实际感悟,紧紧围绕金融硕士项目的办学定位与制度安排、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0

3 2022-08-27

近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我校本科生王潇宇、邹骏希和刘旋组成的团队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团队作品“将晶体海绵技术引入本科教学——以液体有机化合物‘单晶’的制备探究及结构解析表达为例”,将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单晶”生长及解析技术——晶体海绵技术及时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通过系统优化文献中的实验条件、设置层次化实验内容与开放性研究问题,开展了教学实践,包括晶体海绵的制备探究、溶剂交换与评价,及代表性液体有机化合物单晶结构的确定与可视化表达等内容。本作品由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李玲玲和郑媛老师指导完成。本届全国总决赛由中国化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本项赛事为团体赛,先期分为西北、华东、华北、西南、华中、华南和东北七个分赛区,共有410所高校、908支参赛队伍,按照新创实验设计、已有实验改进和科普实验设计三个赛道,在各分赛区进行赛区比赛,最后选拔出90支参赛队伍代表90所参赛高校进入由厦门大学承办的全国总决赛。为体现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分赛区和全国总决赛组委会精心设计了双盲评审制度。鉴于防疫要求,总决赛采取专家线上评审、各参赛高校进行线上答辩的方式进行。总成绩由实验作品成绩(论文和视频)和线上答辩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在由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华中分赛区的初赛中,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组织了9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少年班学院本科生刘旋、邹骏希、王潇宇、宗陈纳言、郑纪鸣、刘禹、黄俊铭、龚骁儒和葛兴祥,组成了3支队伍,分别在三个赛道进行参赛,获得分赛区2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根据初赛成绩和分赛区组委会建议,由王潇宇团队的新创实验作品代表中国科大参加全国总决赛。在2019年首届、202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指导的两支团队分别以已有实验改进作品和科普实验设计作品荣获特等奖,指导教师分别为郑媛和兰泉(首届)、姚奇志和李玲玲(第二届)。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

4 2022-08-26

近日,第六届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完成。经评审,共有5篇论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我校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孙德军教授、万振华副教授指导的2021届博士毕业生王启荣获第六届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恒安教授指导的2021届博士毕业生余昊荣获第六届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该奖励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共同设立,本次评选对象为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间在中国获得力学学科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王启的获奖论文题目为《浮力驱动湍流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论文主要采用直接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四种典型的浮力驱动湍流系统,包括Rayleigh–Bénard对流、竖直对流、倾斜对流以及内部加热对流,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奖论文成果发表在J.Fluid Mech.(8篇),Phys.Rev.Lett.(2篇),Geophys.Res.Lett.等力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权威期刊上。在获得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之前,王启已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最高奖-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目前王启在南方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余昊的获奖论文题目为《页岩基质复杂孔网多尺度气体输运机理研究》。论文面向国家重大能源需求,与非常规页岩油气开发等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交叉融合,系统性地发展了多尺度的限域传质理论模型,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产能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力学理论支撑,解决了先进材料、器件设计中的限域传质力学问题。获奖论文成果发表在Sci.Adv.,PNAS,Adv.Mater.(2篇),Int.J.Heat Mass Transfer(4篇),J.Nat.Gas Sci.Eng.(2篇引用均排名同期刊同年度前1%),Energy Fuels(邀请综述,封面论文)等权威期刊上。在获得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之前,余昊已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安徽省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等,研究成果入选中科院先导计划亮点成果。博士毕业后,余昊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目前在吴恒安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0

5 2022-01-11

近日,科技部门户网站对入选“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的作品完成公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徐若雅制作的《原子尺度下的毛细凝聚》成为100部入选作品之一。该作品用手绘动画的方式,对我校工程学院王奉超教授与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团队合作的一项成果进行原理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纳米限域毛细凝聚研究方面的这一重要进展。该作品在我校微信公众号上点击上万,并被多个平台转发,取得较好科普宣传效果,继去年7月入选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微视频之后,再次入选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该视频由量子鲲工作室制作出品。中国科大英文新闻中心蒋朋岑撰写动画脚本,徐若雅绘制分镜并配音,边江后期剪辑。他们都是2018级本科生,分别来自少年班学院和人文学院科技传播系。指导老师为学校新闻中心范琼、科技传播系席正,工程学院王奉超担任科学顾问。量子鲲工作室是科技传播系和学校新闻中心在科学传播实践和科技传播人才培养领域的新尝试,两家单位充分结合双方在科技新闻报道、校园文化解读、多媒体传播技术的优势,在传播我校特色成果和校园文化中有较好产出。既有展现科技进展的《纳米催化剂抗烧结稳定性理论原理》、校园风光的《春回科大》,又有展现科大学子风采的《最美开学季》、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系列访谈视频,还有中国科大2021年招生宣传片等,在央视频、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播放后获得高度赞誉。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14

6 2019-11-16

为更好地支撑学校教学及学科发展,服务“双一流”建设工作,出版社近期正式启动学校一流规划教材出版工程,重点面向前沿科技系列教材,基础课、实验与人文素质培养等通识类系列教材,国际名校系列教材引进等相关领域,统一对我校教材出版工作进行策划、组稿和整体设计,并为教材编著者提供全方位的出版服务。今年是学校“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秘书长傅尧希望出版社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学校两大核心任务,认真谋划一流规划教材出版,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落实学校部署,9月以来,出版社围绕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我校教材出版系列调研活动,先后赴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等单位开展我校教材使用与出版情况调研,并分别于10月23日、11月12日邀请相关单位负责人到出版社,召开教材建设与出版专题研讨会。11月13日上午,发展规划处牵头并邀请研究生院、教务处相关人员针对出版社此前申请的“双一流”建设重点项目,召开一流规划教材建设与出版推进工作部门协调会,帮助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和方向,推进编委员会组建和项目管理细则制定等。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做好教材出版,推动一流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助力一流学科建设,是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出版社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和新工科、新医学等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出版方向,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学部学院合作,增进与有志教材编写的老师的联系和沟通,做好后续出版跟进服务工作。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0

7 2019-05-06

“人生只合住江南”,当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教授将标题显示在大屏幕时,引起了台下一阵骚动。随后,在疑惑的眼神中,李老师念起了一首首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向学生展示他心中的诗意江南。这是我校素质教育通识课堂的一个片段。从2018秋季学期开始,响应教育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号召,我校教务处与智慧树网展开合作,引入了多门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邀请课程开课教师多次来校进行课堂授课,与广大学子面对面交流,将线上学习和线下讲授充分结合,有效丰富了我校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资源。除了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外,学校还先后邀请了复旦大学冯玮教授讲授《过去一百年》、华中科技大学夏增民教授讲授《城市与文化遗产》、哈尔滨工程大学于凡教授解读《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几位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冯玮教授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世界热点问题,为同学们认识和了解当今形势提供启发和引导,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夏增民教授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城市的概况和发展规律,扩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李康化教授则通过当地历史名人,如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词句,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百家讲坛的常客于凡教授,引用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事件,启发学生领悟孙子兵法中的人生哲理。有趣、饱满、实用、接地气的课程内容,让同学们大呼过瘾,课堂上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击量: 92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