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清华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教员: 人,学生数量:人, 校友数量: 人,子机构数量:个, 相关机构: 个,受资助项目:项, 文章数: 篇,专利数:项,

高校资讯 改革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产学研合作 科研发展 科学大装置

高校资讯 共计 226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4-06-11

自从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凝聚态物理学界就致力于在相似结构的镍氧化物中探测可能存在的高温超导体。2023年,中山大学王猛研究组发现双层镍氧化物单晶La3Ni2O7-δ在高压下具有高达80K的超导转变温度,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然而,该体系中较小的超导相比例表明其中可能具有较强的空间不均匀性和电子相分离,因此需要一种局域探测手段来区分样品中的不同相及对应的电子结构。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王亚愚研究组合作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技术,揭示了La3Ni2O7-δ单晶中氧原子空位的特征及其对电子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开发了新的能量过滤多片层电子叠层衍射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La3Ni2O7-δ中氧原子空位的原子尺度高精度定量表征。电子叠层衍射(MEP)成像技术是近年来电子显微学领域的重要进展,陈震此前主导了该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优于20皮米的横向分辨率和纳米级别的纵向分辨率。MEP原理上可以用于确定局域原子空位和掺杂原子的数目,但这种定量测量此前尚未在实验中实现。该研究通过引入电子能量过滤器,过滤掉成像中的非弹性散射电子,极大地提高了重构图像的精度,首次实现了原子尺度氧空位含量的精确测量。La3Ni2O7-δ的晶胞由两层NiO2面组成,而氧原子占据三个不等价的位置:外部顶点位(位于NiO2面外侧)、平面位(位于NiO2面内)、内部顶点位(位于两层NiO2面之间)(图1a)。值得注意的是,内部顶点氧连接相邻两层NiO2面,为3dz2电子提供层间耦合和超交换作用,可能是形成高温超导相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利用MEP直接观测到样品中氧空位的存在(图1b),并发现氧空位主要存在于内部顶点位上,而且样品不同区域的氧含量在纳米尺度出现明显区别(图1b对应样品区域的氧空位含量统计结果见图1c)。进一步分析成像区域的EELS谱发现,对应氧原子轨道空穴型电子态的O-K边前置峰强度随着氧空位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图2a)。因此,氧空位诱导的掺杂电子主要占据O-2p轨道的空穴态,而非进入空的Ni-3d轨道。这意味着La3Ni2O7包含强的基态O-2p轨道成分和p-d轨道杂化(图2b),因此在强关联氧化物的分类中处于电荷转移区间,而此前发现的无限层镍基超导体RNiO2(Tc≈20 K)处于相反的Mott-Hubbard区间。由此表明La3Ni2O7更加接近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可能与其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大视场下O-K边前置峰强度的测量进一步证实了该体系氧含量在纳米尺度具有显著不均匀性(图2c),可能是其超导相比例较小的成因。研究进一步利用STEM-EELS的原子级空间分辨率,揭示了不同氧原子位的2p轨道空穴态密度分布。如图3a-b所示,O-K边的前置峰主要存在于内部顶点氧和平面氧上,其强度随着氧空位含量增加同步减弱。因此,氧原子上的空穴态主要存在于面内和内部顶点氧上,而掺杂的电子也等权重地分布在这两个位置上,说明在这两个氧位上存在强p-d轨道杂化和共价性,如图3c所示。这也意味着在与La3Ni2O7相关的有效模型中,有必要考虑来自这两个位置的O-2p轨道的贡献。研究首次在原子尺度精确测量了氧化物中氧空位的含量,进而将La3Ni2O7-δ中局域氧含量和电子结构直接关联起来,证明体系中存在强p-d轨道杂化和电荷转移机制,为镍基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研究也发展了一种精确测定原子尺度轻元素含量的技术,为固体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原子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表征工具。6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La3Ni2O7-δ中氧空位和自掺杂配体空穴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and self-doped ligand holes in La3Ni2O7-δ)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0

2 2024-06-05

近日,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助理教授王珺与美国纽约大学以及弗莱替伦(Flatiron)研究所合作者在快速算法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融合了快速算法领域的多种思想方法和新近成果,设计出快速高斯变换的新型算法,同时首次实现了在快速算法内部进行自适应网格的选取。高斯变换或其离散形式是应用与计算数学中常见的计算任务,在微分方程数值解、统计学、图像处理等诸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快速高斯变换作为快速算法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得到广泛研究。该研究旨在将高斯变换的时间复杂度从O(MN)(假设在N个格点上计算M个高斯程序的和)降至O(M+N),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实际计算效率。快速高斯变换的早期算法包括基于埃尔米特(Hermite)展开的单层算法、基于傅立叶方法的“扫描”算法等。但实际应用中,上述算法在实际计算效率、自适应性、对参数的依赖性、鲁棒性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瓶颈,限制了算法的使用范围。研究团队融合了快速算法领域的多种思想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如单层算法中的平面波展开(plane wave expansion)、快速多极子算法的多层树结构与“近场”和“远场”的分治与转换、“近场”计算的非均匀傅立叶变换(NUFFT)方法等,设计出快速高斯变换的新型算法,最终达到了大于等于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平均计算效率。不同于FFT,新型快速高斯变换天然支持自适应网格,这在需要非均匀计算网格的实际问题中至关重要。该算法还首次实现了在快速算法内部进行自适应网格的选取,即:用户仅需要输入给定网格上被精确表示的分布f(x),算法(以可忽略的时间)自动调整网格,并返回其上精确表示的积分变换,这极大地增强了算法的鲁棒性。正如期刊编辑在推荐语中所说,该算法除了精巧的算法结构和多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之外,还为多项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的王珺研究小组正在开展基于该项研究成果的扩散问题、流体力学问题的相关研究。算法对应的科学计算软件包(实现了基于OpenMP的并行)将在近期发布。相关研究成果以“离散与连续型高斯变换的新型自适应快速算法”(A New Version of the Adaptive Fast Gauss Transform for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Sources)为题发表于《美国工业和应用数学会评论》(SIAM Review)的“热点研究(Research Spotlight)”版面。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0

3 2024-05-30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该工作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将原来的离子量子比特数国际纪录(61离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首次实现基于二维离子阵列的大规模量子模拟。离子阱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的物理系统之一。多个实验验证了离子量子比特的高精密相干操控,该系统的规模化被认为是主要挑战。此前研究人员在Paul Trap(保罗型离子阱)中实现了最多61个离子一维阵列的量子模拟。虽然基于Penning Trap(彭宁型离子阱)可实现更大规模约两百离子的量子模拟,但因缺乏单比特分辨探测能力而难以提取量子比特空间关联等重要信息,无法用于量子计算和精密的量子模拟。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低温一体化离子阱技术和二维离子阵列方案,大规模扩展离子量子比特数并提高离子阵列稳定性,首次实现512离子的稳定囚禁和边带冷却,并首次对300离子实现可单比特分辨的量子态测量。研究人员进而利用300个离子量子比特实现可调耦合的长程横场伊辛模型的量子模拟计算。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准绝热演化制备阻挫伊辛模型的基态,测量其量子比特空间关联,从而获取离子的集体振动模式信息,并与理论结果对比验证;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对该模型的动力学演化进行量子模拟计算,并对末态分布进行量子采样,通过粗粒化分析验证其给出非平庸的概率分布,超越经典计算机的直接模拟能力。该实验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多体非平衡态量子动力学这一重要难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5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一个具有数百个被困离子的位置分辨二维量子模拟器”(A Site-Resolved Two-Dimensional Quantum Simulator with Hundreds of Trapped Ions)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自然》审稿人称为量子模拟领域的“巨大进步”,“值得关注的里程碑”。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0

4 2024-05-30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该工作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将原来的离子量子比特数国际纪录(61离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首次实现基于二维离子阵列的大规模量子模拟。离子阱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的物理系统之一。多个实验验证了离子量子比特的高精密相干操控,该系统的规模化被认为是主要挑战。此前研究人员在Paul Trap(保罗型离子阱)中实现了最多61个离子一维阵列的量子模拟。虽然基于Penning Trap(彭宁型离子阱)可实现更大规模约两百离子的量子模拟,但因缺乏单比特分辨探测能力而难以提取量子比特空间关联等重要信息,无法用于量子计算和精密的量子模拟。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低温一体化离子阱技术和二维离子阵列方案,大规模扩展离子量子比特数并提高离子阵列稳定性,首次实现512离子的稳定囚禁和边带冷却,并首次对300离子实现可单比特分辨的量子态测量。研究人员进而利用300个离子量子比特实现可调耦合的长程横场伊辛模型的量子模拟计算。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准绝热演化制备阻挫伊辛模型的基态,测量其量子比特空间关联,从而获取离子的集体振动模式信息,并与理论结果对比验证;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对该模型的动力学演化进行量子模拟计算,并对末态分布进行量子采样,通过粗粒化分析验证其给出非平庸的概率分布,超越经典计算机的直接模拟能力。该实验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多体非平衡态量子动力学这一重要难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5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一个具有数百个被困离子的位置分辨二维量子模拟器”(A Site-Resolved Two-Dimensional Quantum Simulator with Hundreds of Trapped Ions)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自然》审稿人称为量子模拟领域的“巨大进步”,“值得关注的里程碑”。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0级博士生郭世安为论文第一作者,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为论文通讯作者。其他作者包括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宇恺,博士生叶京、张霖、王也、严若宇、易雨瑾、许煜麟、侯云瀚,博士后许钰梓、张弛,助理研究员祁宾祥,副研究员周子超、何丽,以及华翊量子公司连文倩、姚睿、李博文、郭伟轩。研究得到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清华大学笃实专项和启动经费的资助与支持。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6

5 2024-05-22

全脑跨模态分析已经成为理解大脑运转机制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理的前沿研究手段。近年来,荧光显微光学断层成像(fMOST)与光片荧光显微镜(LSFM)结合各种组织透明化技术,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全脑三维荧光成像技术,尤其在神经环路研究中。然而,这些技术在大尺寸样本成像、高通量全脑三维成像以及整合多组学分析等应用场景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IDG麦戈文脑研究院合作设计搭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光声断层成像技术的全脑三维成像平台(PATTERN),能够实现大视野、快速及高灵敏度的全脑荧光成像,且能完好保持成像样本的原始物化特征和生物活性。该设计以PATTERN作为高兼容技术桥梁,研究者实现了对单一个体的跨模态全脑三维分析,包括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高精度全脑荧光成像以及空间转录组相结合,实现了个性化的全脑跨模态数据整合与联合分析,为其他脑分析技术提供了一种兼容性极强的三维荧光分析策略。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创新,包括:利用光声信号漂白的时域特征进行高灵敏度荧光蛋白识别;采用多视角融合的成像策略获得三维各向同性分辨率;利用神经网络去除伪影提升信号的可靠性。PATTERN提供了一种新的光学方法来可视化全脑的荧光表达模式与神经投射结构,具有样品制备与成像过程无损、成像速度快、成像视野大的特点。利用PATTERN技术,研究人员实现了对小鼠、大鼠、雪貂和狨猴等多种动物的脑样本进行三维全脑成像与脑区结构的定量形态分析。进一步地,利用PATTERN成像视野大的优势,研究者可以对完整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直接成像,在取出样品的30分钟内即可完成成像的全过程,获得全神经系统的结构信息与荧光信号分布。如图1所示,研究者展示了不同颜色荧光蛋白在大脑中的分布,清晰观测到从运动皮层向脊髓的对向投射的结构特征,并通过对样本进行切片,在常规光学显微镜下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对单一个体的个性化多模态联合分析对各模态之间的兼容性以及最小化样品的损伤提出很高要求。PATTERN成像能够完整保留样品的生物生理特征,在获得三维光声图像之后,样品可以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后续的生理生化分析。研究者展示了利用PATTERN成像结合空间转录分析的案例:利用外源表达AVV病毒载体,对小鼠海马体局部神经元敲低了对长期记忆形成非常重要的早期即刻基因c-fos的表达,进而联合PATTERN提供的三维荧光信息,和空间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不同海马体亚区的基因表达特征,可以更轻松地对操纵区域与未操纵区域在学习前后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可视化。这一方面验证了与相关研究的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分析三维空间距离对不同亚区记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结合不同生物分子的荧光指示物,可以利用PATTERN在三维空间中探究特定分子和不同位置神经元基因表达模式的关系,为多尺度、个性化理解大脑的功能与疾病提供全新的视角。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0

6 2024-05-16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当前化工行业最大的均相催化过程,需要使用均相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为了避免使用昂贵的配体以及简化催化剂的回收流程,使用固体催化剂替代传统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催化长链烯烃(C6-C12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一直是化学家追求的目标。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刘礼晨副教授、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车辆与运载学院张亮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曹直研究员合作,成功破解了烯烃多相氢甲酰化反应中选择性的关键难题。通过使用分子筛作为“无机配体”,实现了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超高的区域选择性,超越了几乎目前已报道的所有均相和多相催化剂。该研究不仅突破了多相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选择性瓶颈,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固体催化剂设计理念,即使用分子筛作为无机配体,实现对金属活性中心配位环境的调控。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目前化工行业中体量最大的均相催化过程,通过将烯烃转化为醛类的物质,为下游诸多过程提供原料。据统计,全球每年氢甲酰化反应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连带下游产品的市场体量超过3000亿美金。市场对直链醛和其下游直链醇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寻求能够提高直链/支链醛比例(l/b比)的催化剂。尽管多相催化剂在催化剂循环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线性α-烯烃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远低于传统的均相催化体系,即使经过了全世界学术界和工业界几十年的研发,依然无法实现商业化应用。开发出纯无机固体催化剂实现长链烯烃的氢甲酰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一项基础研究上的巨大挑战。一般认为,固体催化剂的结构复杂性导致其无法获得超过均相配合物催化剂的性能。清华大学化学系和燃烧能源中心/车辆学院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理性设计MFI沸石结构,成功将亚纳米Rh簇精确限域在沸石的正弦型10MR通道内。实验结果表明,Rh-MFI沸石催化剂在处理线性α-烯烃(C6-C12烯烃)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线性醛生成选择性,l/b比高达400以上。该纯无机固体催化剂的区域选择性超过了目前文献报道的所有的多相催化剂,甚至远超传统均相催化剂的性能指标。科研团队利用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位X-射线吸收谱和红外光谱等一系列先进的表征技术,揭示了Rh簇在沸石孔道内均匀分布的精细结构及精准尺寸控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反应路径的模拟,揭示了Rh簇尺寸对催化活性与选择性的决定性影响,与实验观测结果高度吻合。进一步的,电子结构计算分析揭示了Rh簇与沸石骨架间独特的协同效应,阐明了其对线性产物选择性产生定向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该研究不仅为长链α-烯烃的高效、高选择性氢甲酰化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多相催化方案,展示了其在实际工业化生产中的潜在应用前景,也为其他复杂反应体系中金属簇在多孔材料内的精准制备和催化应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技术范例。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2

7 2024-04-18

清华新闻网4月18日电(记者曲田摄影李派)4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工字厅东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教融合开展深入合作。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出席并见证签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扬帆代表双方签署协议。邱勇向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对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他说,清华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前正深入实施《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三个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奋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多年来聚焦核心主业、实施全球化布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当其时、恰逢其势。面向未来,期待双方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战略对接,在人才培养输送、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新赛道,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万敏介绍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发展战略和项目布局相关情况。他说,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国际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集团正加快数字智能、绿色低碳转型,致力于打造全球绿色数智化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创建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清华大学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多学科综合特点突出,高层次研究人才聚集,高水平科学实验设施完备,长期以来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双方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党建与人才交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根据协议,双方将面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原则,聚焦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等重点方向,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会前,万敏一行先后调研了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计算机系和工业工程系,参观了相关实验室和校史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人力资源本部、数字化转型本部、人力资源中心有关负责人,清华大学党政办、研究生院、科研院、国内合作办、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有关活动。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28

8 2023-12-28

近日,国际计算机协会安全专委会(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curity,Audit and Control,简称ACM SIGSAC)在丹麦哥本哈根宣布了2023年度ACM SIGSAC博士论文奖获得者。计算机系网络研究所2022届博士毕业生冯学伟的学位论文“网络协议中的跨层交互安全问题研究”(Exploring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ross-Layer Interactions in Network Protocols)荣获ACM SIGSAC博士论文奖亚军(SIGSAC Doctoral Dissertation Award Runner-Up),指导教师为计算机系徐恪教授。这是ACM SIGSAC博士论文奖自2014年设立以来,首次有来自亚太地区的入围者。该论文从分层网络模型的“层间交互”这一新角度切入,系统性地研究发现了Wi-Fi、5G、IP、TCP等基础网络协议在层间交互过程中出现的多个隐蔽高危漏洞,并给出了一体化的防御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安全与隐私会议(IEEE S&P)、USENIX安全会议(USENIX Security)、互联网协会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会议(NDSS)、国际计算机协会计算机与通信安全会议(CCS)等安全领域顶级会议,并获得CCS2020最佳论文提名奖以及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ACM SIGSAC是国际计算机协会安全领域的唯一专业性组织。ACM SIGSAC博士论文奖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对计算机安全、审计和控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博士论文。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37

9 2023-12-07

DNA拓扑结构变化可调控R-loop的动态平衡,与基因组稳定性密切相关。DNA拓扑异构酶1(TOP1)作为真核生物高度保守的拓扑异构酶,其特异性抑制剂CPT(camptothecin)可诱导基因组R-loop的积累,并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然而,目前对于基因组拓扑结构变化如何影响R-loop水平进而调控基因组稳态的机制仍然未知。11月2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NA聚合酶ε协调基因组拓扑状态和R-loop的形成以保持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性”(DNA polymeraseεharmonizes topological states and R-loops formation to maintain genome integrity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中DNA聚合酶ε参与调控topoR-loop动态变化和DNA复制进程,进而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的分子机制。作者首先在拟南芥中应用TOP1抑制剂(TOP1i,TOP1 inhibitor)建立了一个反映R-loop水平与基因组拓扑状态的监测系统,发现CPT处理可显著促进根尖组织中基因组R-loop(拓扑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的R-loop变化,简称为topoR-loop)水平和DNA断裂标记γH2AX水平的升高,并最终抑制根生长。利用CPT进行反向遗传筛选发现DNA损伤修复激酶ATM的突变对CPT尤其敏感,基因组R-loop水平积累尤为显著,根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ATM突变体基础上利用该系统筛选鉴定出负责先导链合成的DNA聚合酶ε催化亚基POL2A的突变,可恢复ATM中TOP1i诱导的topoR-loop积累和DNA损伤。深入研究发现POL2A可抑制DNA复制起始位点附近topoR-loop的积累,并降低CPT处理后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中的DNA损伤水平。该研究表明,DNA聚合酶ε可响应基因组拓扑结构变化,协同调控R-loop动态变化和DNA复制进程,从而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该发现对深入理解人类癌症化疗过程中ATM缺陷导致TOP1i靶向药物耐药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为联合使用DNA损伤药物和分层治疗提供可能的新策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6级博士李沁为论文第一作者,孙前文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实验室成员周劲聪博士、李帅博士、张卫峰博士、李宽博士,2017级博士生杜盈雪,以及复旦大学王应祥教授的帮助。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基金、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3680-7#Sec2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4

10 2023-11-16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启动仪式在西阶教室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副校长彭刚,“攀登计划”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攀登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钱颖一和部分委员等出席启动仪式。“攀登计划”提出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视频致辞。杨振宁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物理学的前沿发展方向非常多,分为原理性的和应用性的,二者都会对物理学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杨振宁对参加“攀登计划”的学生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学有所成。邱勇表示,清华大学在杨振宁先生等人的倡议下,启动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物理系在传承优秀育人传统基础上,先后创办基础科学班和清华学堂物理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的自信,不断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希望物理系坚持自由探索研究和目标导向研究“两条腿走路”,实现更多原始创新突破,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邱勇勉励“攀登计划”的首届同学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深怀爱党爱国之心,传承弘扬清华光荣传统,主动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探究真学问,勇攀新高峰,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钱颖一分享了对清华物理学科发展历史和脉络的认识,并表示,在清华物理学科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学科传统和育人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分享对“攀登”一词的理解,他寄语同学们在思考如何攀登的同时,也要思考为什么攀登,并勉励同学们始终坚守学习物理学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初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对“攀登计划”启动表示祝贺。他说,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核心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有益有效的经验,对物理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作出新的重要贡献。朱邦芬向“攀登计划”倡导者杨振宁先生致以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物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清华大学物理系将努力传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精神,在继承基础科学班和清华学堂物理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他鼓励同学们要提高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为祖国为人民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历史使命感,找到合适的前沿研究领域,努力成长为基础科学的世界一流人才。物理系主任段文晖表示,清华大学物理系一直努力创造条件,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利于有潜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未来,物理系将认真落实“攀登计划”培养方案,通过选配学业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国际化培养水平等方式,为同学们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希望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富强、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攀登计划”学生代表王浩晨表示,作为“攀登计划”首届学生,对有机会深入前沿领域探索未知感到十分振奋,将和同学们一道,传承清华物理人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以求知之心、克难之勇、报国之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清华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国内部分中学教师代表,“攀登计划”学业导师,首批“攀登计划”全体学生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攀登计划”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和全国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及物理教师在第二教学楼会议室参加了“攀登计划”人才培育研讨会,就“攀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衔接、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由杨振宁先生提出,朱邦芬先生领衔,旨在培养物理学和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高科技领域一流创新人才,使之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这是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又一新举措。2023年4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攀登计划”招生办法,首届学生于2023年8月入学。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16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