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刘铮团队研究成果为EB病毒中和抗体及疫苗研发提供重要基础

来源机构: 南方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4-5-30点击量:200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研究教授刘铮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孔祥炜博士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题为“Potent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Epstein-Barr virus gp42 reveal vulnerable sites for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的中和性抗体与疫苗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EB病毒感染全球超过90%的成年人,其感染与多种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鼻咽癌和B细胞恶性肿瘤有关,是全球重大的健康问题之一。尽管EB病毒具有广泛影响和显著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尚无针对EB病毒的疫苗或靶向治疗方法。学界对EB病毒感染和持久性的复杂机制理解仍然有限。

EB病毒表面糖蛋白42(gp42)对病毒入侵宿主B细胞至关重要。然而,gp42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该项研究使用全人源抗体噬菌体展示库,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两株针对gp42的抗体2C1和2B7,填补了国际上尚未分离出针对EB病毒 gp42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空白。

该研究通过体外与体内功能实验验证了这两株抗体的中和能力,结合结构分析展示两个抗体结合于gp42上的不同表位,提出了抗gp42抗体能够阻碍病毒融合过程的中和机制,并首次发现gp42抗体在上皮细胞上的中和作用,为未来基于gp42的EB病毒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研究证明抗体2C1可有效预防EB病毒感染人源化小鼠,为开发基于抗体的预防或治疗EB病毒感染的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本研究的结构解析工作由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刘铮课题组主导,采用单颗粒技术对gH/gL/gp42-2C1、gH/gL/gp42-2B7复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分子层面明确了抗体的中和表位。通过分析抗体2C1与gp42结合的复合物结构,显示2C1与gp42结合的位点不同于gp42与受体分子HLA-II结合的位点,这一结构信息为抗体中和机制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为基于gp42的EB病毒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