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登上“新华全媒头条”

来源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3-6-23点击量:8

6月23日,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栏目推出重磅融媒报道《把“空间站”建在地球上——走进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新华视频”栏目同步推出视频报道《我在地球造“空间站”》,多角度呈现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建设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诸多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团队成员多年来克服困难、自主创新、不断攻关,完成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国际上首个综合环境因素最多、可实现多尺度和跨尺度环境效应研究的综合性研究装置,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及人类太空探索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新华全媒头条”是新华社重大报道精品栏目,旨在围绕重大主题、话题、热点新闻,打造体现新华社品格力量的重磅融媒报道。

同时,《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新华网首页大图、新华社客户端头图都作了重点报道。

圆梦:把“空间站”建到地球上

空间环境严苛复杂,不仅航天器的可靠性受到考验,航天员的健康安全也面临挑战。如何增强宇宙探索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要想飞得更远、驻得更久、探得更细,就要更加了解空间环境。”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常务副总指挥、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地面空间站”就是要在地球上建设一个与真实宇宙空间环境相似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相当于把“空间站”建到地球上。

“地面空间站”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建。在建设园区,分布着“一大三小”四栋实验楼,“一大”即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三小”即空间等离子体科学实验楼、空间磁环境科学实验楼和动物培养室。

按照设计规划,“地面空间站”可以模拟真空、高低温、带电粒子、电磁辐射、空间粉尘、等离子体、弱磁场、中性气体、微重力等9大类空间环境因素,能够阐释空间环境对材料、器件、系统及生命体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

相较于把实验仪器设备搬到太空,“地面空间站”既能节省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又可以根据科学问题和工程需要,设置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多次重复验证,从而打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实验条件和科研手段。

随着圆形拱门缓缓移动,月尘舱映入眼帘,这便是“模拟月球”实验舱。在一人多高的空间里,一米见方的平台闪着银光,悬置于顶部的探照灯和射线源造型各异。

团队成员孙承月说,月尘舱攻克了多源辐照充电装备集成、微小粉尘均匀淋撒、强静电环境光学原位在线检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将为我国探月工程、月球基地建设和载人航天等重大航天工程提供科研平台。

“未来,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地面上就能完成。”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闫继宏说,这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

攻坚:把“冷板凳”坐热

谈起“地面空间站”的缘起,李立毅说,空间环境导致航天故障频发,成为制约航天器长寿命和高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早在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组建团队,就空间环境与物质相互作用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平台条件展开调研和分析。

“科技攻关就是要奔着最紧迫的问题去。”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鄂鹏说,大科学装置建设对诸多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62926?d=134b1df&channel=weixin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