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上海交大林关宁、王振团队首次提出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和染色质结构失调有关

来源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    发布时间:2022-1-17点击量:11

强迫症(OCD)在世界范围终身患病率可高达3%,其病因复杂且病理不清,影响因素可包含环境和基因。现阶段强迫症发病机理研究难点之一就是:两者间是通过什么途径相关联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明超罕见但可能具有高外显率的突变,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关宁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主任医师团队组合作对强迫症进行了核心家系(强迫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队列的全基因组的研究,是国际上首个从全基因组层面分辨超罕见的OCD突变来研究强迫症病因,也是国际上首次提出除了常被研究的神经突触能与OCD发病机制相关外,表观遗传中的染色质修饰的失调,特别是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在OCD的疾病发展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把表观遗传学紊乱作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在通路对未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对53个核心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全面获取了强迫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所携带的所有基因变异,从中筛选出只存在于患者的超罕见的新发突变(de novo mutation)。发现了有24个单点以及一个大片段缺失的突变严重影响了蛋白质结构,而被这些突变影响的蛋白质在人脑中主要起到调节染色体结构的作用(图1A)。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很多非编码的新发突变也显著聚集在了染色体上具有关键功能的结构和区域上。

相关论文“De novo mutations identifi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mplicate chromatin modification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于1月12号被《Science Advances》在线刊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关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关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宋炜宸,助理研究员王卫娣,住院医师王佩,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项目的资助。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