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信息院段路明研究组首次实现基于数百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
  • 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刘铮团队研究成果为EB病毒中和抗体及疫苗研发提供重要基础
  •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PET示踪剂PBB3识别TMEM106B蛋白聚集体的分子机制
  • 上海交大王亚飞副教授提出通过人工智能增强熔盐腐蚀机理的认知
  • 【科技自立自强】前沿院何刚教授课题组在中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科技自立自强】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多组分配位超分子化学领域取得进展
  • 上海交大郭为忠教授团队提出单环7R型的新型可展开多边形机构
  • 1
  • 2
  • 3
  • 4
  • 5
  • 6
  • 7

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成立

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前沿交叉,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高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4月20日,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揭牌成立。当天,在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创院院长韩启德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秘书长、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汤超院士与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共同为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揭牌。科学技术部副司长傅小锋,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院士到会祝贺,浙江大学副校长陈刚主持。推进学科交叉建设构建卓越创新生态作为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把学科交叉会聚和前沿交叉研究作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杜江峰在会上表示,推进学科交叉建设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术声誉影响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学校以国家战略和重大问题为导向,通过有组织交叉研究,汇聚大学科、大合作、大平台、大交叉,努力加快构建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前瞻布局11个会聚型学科领域;打造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龙头的交叉融合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开展具有交叉特色的创新研究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组建氢能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量子精密测量研究院等交叉研究平台,营造有利于基础交叉研究的创新生态,在脑科学、脑机智能、新物质创制、精准医学、交叉力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了系列重大原创成果。杜江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既是战略使命,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拔尖造峰、决胜未来的必由之路。要注重实践与行动,探索基础交叉研究,彰显基础研究主力军的浙大之为。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的成立,是学校在使命引领的大学发展战略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谋划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中国辨识度、浙大贡献度的新型研究机构的主动探索,研究院将贯通校内外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突出基础学科创新融合,聚焦拔尖造峰,着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交叉研究创新及人才队伍汇聚上发挥示范作用。

2024-04-21   浙江大学

MIT conductive concrete consortium cements five-year research agreement with Japanese industry

The MIT Electron-conductive Cement-based Materials Hub(EC^3 Hub),an outgrowth of the MIT Concrete Sustainability Hub(CSHub),has been established by afive-year sponsored research agreement with the Aizawa Concrete Corp.In particular,the EC^3 Hub will investigate the infrastructure applications of multifunctional concrete—concrete having capacities beyond serving as astructural element,such as functioning as a“battery”for renewable energy.Enabled by the 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the newly formed EC^3 Hub represents alarg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MIT CSHub,researchers across MIT,and aJapanese industry consortium led by Aizawa Concrete,a leader in the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structures,which is funding the effort.Under this agreement,the EC^3 Hub will focus on two key areas of research:developing self-heating pavement systems and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It is an honor for Aizawa Concret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ing up of this 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y from MIT labs to the industrial scale,”says Aizawa Concrete CEO Yoshihiro Aizawa.“This is aproject we believe will have afundamental impact not only on th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industry,but on our societies at large.”By running current through carbon black-doped concrete pavements,the EC^3 Hub’s technology could allow cities and municipalities to de-ice road and sidewalk surfaces at scale,improving safety for drivers and pedestrians in icy conditions.The potential for concrete to store energy from renewable sources—a topic widely covered by news outlets—could allow concrete to serve as a“battery”for technologies such as solar,wind,and tidal power generation,which cannot produce aconsistent amount of energy(for example,when acloudy day inhibits asolar panel’s output).Due to the scarcity of the ingredients used in many batteries,such as lithium-ion cells,this technology offers an alternative for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at scale.

2024-05-03   麻省理工学院

哈工大学子在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总决赛中获团体赛和个人赛一等奖

哈工大全媒体(商艳凯赵婕文/图)近日,在白俄罗斯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总决赛中,首次参赛的我校学子取得佳绩,分别荣获团体赛最高奖项一等奖(共两队)和个人赛一等奖两项(共5人)、二等奖1项(共10人)。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是国际公认的力学课程高难度理论竞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8届。本次竞赛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子报名参赛。在2023年12月举行的亚洲赛区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团体赛特等奖,与浙江大学等5支队伍共同代表中国参加总决赛。我校代表队由一校三区6名学子组成,他们是校本部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陈潇、宋巍、吴明远和2023级本科生朱泓宇,威海校区2022级本科生刘晨路,深圳校区2021级本科生倪昊。航天学院航天科学与力学系李忠刚高工、赵婕教授和于开平教授,威海校区郝志伟副教授,深圳校区周晔欣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在个人赛中,陈潇、朱泓宇获得一等奖,宋巍获得二等奖。我校力学学科高度重视学生学术理论基本素养培育,大力推动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院士特色班善义班和强基班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航天科学与力学系、力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学校参赛团队的组织、培训、选拔等工作。近年来,在本科生院支持下,航天科学与力学系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与创新实践并取得成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在国内外大学生力学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2024-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与徐汇区、中智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分别与徐汇区、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智股份)签署区校企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与中智股份签署校企双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复旦与徐汇区、中智股份将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推进在人才引进、培养交流、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等全方面合作,打造区校企合作典范。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副校长姜育刚;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王华,副区长王志华;中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中智股份党委书记、董事、副总经理李双,中智股份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陶骏见证区校企三方合作协议签署。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党校校长刘琪,中智股份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单为民签订区校企三方合作协议。裘新、金力、姜育刚、卜玉龙、李双、陶骏见证校企合作协议签署,许征、单为民代表双方签约。金力向徐汇区和中智集团长期以来对复旦大学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复旦、徐汇、中智三方开展战略合作,是区、校、企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为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开展的长远谋划。作为立足上海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院校,复旦大学秉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融入上海的理念,发挥大学开放、智力等优势,聚焦关键领域、面向全球引进战略级人才,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上海面向全球引才引智的重要窗口,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大人才格局。签约仪式是区、校、企三方合作的新起点、新篇章。希望在三方共同努力下,增进在高层次人才寻访、课题研究合作、人才发展交流、创新平台共建、就业创业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助力上海在高层次人才引育和服务上推进更多首创性改革,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更多力量。王华感谢复旦、中智一直以来对徐汇发展的关心支持。近年来,徐汇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得到复旦和中智的支持。希望以签约为新起点,开启区校企三方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发挥高校作为科技、教育、人才交汇点的作用,依托中智人力资源枢纽平台优势,加快培育原始创新和产业变革“核爆点”。全力加速产业发展,发挥复旦科创母基金、徐汇科创投基金等引导作用,鼓励复旦系创新主体的科创成果在徐汇孵化、转化、产业化;以中智为龙头,加快集聚人力资源产业,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全力优化服务生态,完善教育、医疗、居住、落户等综合配套,让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近悦远来、扎根徐汇。希望三方不断深化战略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共同为上海“五个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卜玉龙对徐汇区、复旦大学长期以来对中智改革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中智、徐汇、复旦三方资源禀赋优势互补,前期在人才引进、智库研究、产业孵化等领域建立深厚合作关系,取得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成果。下一步中智将举全集团之力,全力支持、全方位配合,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推进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与复旦大学、徐汇区共同在人才的引进与寻访、人才的培养与交流、人才的发展与管理、创新平台共建、智库课题研究以及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打造新时代政产学研共建的新样板,激活政产学研合作的新动能,开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三方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互利共赢。希望三方合作再结硕果、再谱新篇,共同为上海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5-22   复旦大学

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刘铮团队研究成果为EB病毒中和抗体及疫苗研发提供重要基础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研究教授刘铮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孔祥炜博士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题为“Potent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Epstein-Barr virus gp42 reveal vulnerable sites for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的中和性抗体与疫苗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EB病毒感染全球超过90%的成年人,其感染与多种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鼻咽癌和B细胞恶性肿瘤有关,是全球重大的健康问题之一。尽管EB病毒具有广泛影响和显著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尚无针对EB病毒的疫苗或靶向治疗方法。学界对EB病毒感染和持久性的复杂机制理解仍然有限。EB病毒表面糖蛋白42(gp42)对病毒入侵宿主B细胞至关重要。然而,gp42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该项研究使用全人源抗体噬菌体展示库,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两株针对gp42的抗体2C1和2B7,填补了国际上尚未分离出针对EB病毒gp42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空白。该研究通过体外与体内功能实验验证了这两株抗体的中和能力,结合结构分析展示两个抗体结合于gp42上的不同表位,提出了抗gp42抗体能够阻碍病毒融合过程的中和机制,并首次发现gp42抗体在上皮细胞上的中和作用,为未来基于gp42的EB病毒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研究证明抗体2C1可有效预防EB病毒感染人源化小鼠,为开发基于抗体的预防或治疗EB病毒感染的策略提供了新方向。本研究的结构解析工作由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刘铮课题组主导,采用单颗粒技术对gH/gL/gp42-2C1、gH/gL/gp42-2B7复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分子层面明确了抗体的中和表位。通过分析抗体2C1与gp42结合的复合物结构,显示2C1与gp42结合的位点不同于gp42与受体分子HLA-II结合的位点,这一结构信息为抗体中和机制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为基于gp42的EB病毒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2024-05-30   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科大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首次采用单光子干涉在独立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三节点量子网络。该工作使得现实量子纠缠网络的距离由以往的几十米整整提升了三个数量级至几十公里,为后续开展盲量子计算、分布式量子计算、量子增强长基线干涉等量子网络应用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通过量子态的远程传输来构建量子网络是大尺度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要素。基于量子网络,可以实现广域量子密钥分发以及分布式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构成未来“量子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目前,基于单光子传输的量子密钥网络已发展成熟,而面向分布式量子计算、分布式量子传感等进一步量子网络应用,需要采用量子中继技术在远距离量子存储器间构建量子纠缠,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域量子隐形传态将各个量子信息处理节点连接起来。在量子隐形传态方面,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实现了多终端[Nature 430,54(2004)]、多体[Nature Physics 2,678(2006)]以及多自由度[Nature 516,518(2015)]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实现量子信息在量子网络中的传输途径奠定了技术基础。在量子存储与量子中继方面,研究团队长期开展了相关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具有存储功能的稳定量子中继节点[Nature 454,1098(2008)];为提升存储寿命、读出效率、纠缠制备概率等关键指标,团队发展了三维光晶格冷原子量子存储、环形腔增强光与原子相互作用、里德堡阻塞抑制高阶激发等多项关键技术,不仅实现了综合性能最优的冷原子量子存储器[Nature Photonics 10,381(2016)],还实现了确定性的光与原子纠缠制备[Phys.Rev.Lett.128,060502(2022)]。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量子存储网络方向取得多项重要进展。2019年,团队通过三光子干涉,实现了实验室内三个冷原子量子存储器间的纠缠,成为首个可拓展距离的量子网络原型[Nature Photonics 13,210(2019)]。2020年,团队利用量子频率转换技术将量子存储的出射光子波长由795纳米转换至1342纳米,并结合单光子锁相技术,成功实现了在实验室内经由50公里光纤连接的双节点纠缠[Nature 578,240(2020)]。为在远距离分离的独立量子存储器间建立纠缠,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控制单光子相位。基于单光子干涉的纠缠方案在纠缠速率方面有重大优势,然而实验难度非常高。纠缠过程中量子存储的控制激光、频率转换泵浦激光、长光纤信道等带来的细微相位抖动都会导致最终生成纠缠的退相干。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设计并发展了一套非常精巧的相位控制方案:首先通过超稳腔稳频来压制控制激光线宽,其次通过光锁相环来构建读写激光间的相位关联,最后通过远程分时相位比对来构建两节点间的相位关联。采用以上相位控制技术,并利用量子频率转换,团队成功实现了相距十几千米远的量子存储器之间的纠缠。以此为基础,研究团队构建了国际上首个城域三节点量子纠缠网络。该网络可以在任意两个量子存储器节点间建立纠缠。

2024-05-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