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教学改革共计 485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4-06-17

6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与南京大学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与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自动化所、上海药物所、紫金山天文台、苏州医工所、深圳先进院、西北研究院、青海盐湖所等8家相关院属单位与南京大学签署了8项相关领域合作协议。 查看详细>>

来源:南京大学 点击量: 20

2 2024-06-16

6月13日下午,国家能源集团—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能源创新联合研究院(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成立大会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国家能源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余兵,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傅振邦,西安交大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国电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坚等出席。活动由党委常委、副校长严俊杰主持。严俊杰在致辞中表示,西安交大在创新港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国家能源集团具有显著的产业优势,希望双方开展务实合作,实现高水平互利共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傅振邦宣布国家能源集团—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究院组织机构。他表示,联合研究院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4个创新研究中心。中心将组建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人才与西安交大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联合团队,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西安交大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邵金友、国家能源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周光华签署国家能源集团—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创新联合研究院共建协议。卢建军、余兵、傅振邦、别朝红见证。卢建军、余兵、傅振邦、别朝红为联合研究院揭牌。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苗晋英,国电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坚为能源动力与化工创新研究中心揭牌;能动学院院长苏光辉、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为氢能创新研究中心揭牌;机械学院副院长崔健磊,朔黄铁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兰力为能源运输创新研究中心揭牌;电气学院院长杨旭,龙源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宫宇飞为新能源创新研究中心揭牌。联合研究院院长何深表示,研究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服务国家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担重任,坚决执行落实管理委员会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服务科研创新,培养科技人才,为打造能源领域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和重要原创技术策源地贡献智慧。杨旭代表创新研究中心发言。他表示,创新研究中心拓展了新的科研方向,壮大了高水平人才队伍,开启了发展新篇章。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争取得更大成果和突破。余兵表示,成立联合研究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大举措,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意义重大。西安交大历史底蕴厚,学科实力强,发展理念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国家能源集团致力于打造能源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创新需求旺盛,与西安交大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以此次成立联合研究院作为新的起点,强化协同共赢、协同共建、协同共创、协同共研,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养能源领域各类优秀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携手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标杆、为推动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卢建军对联合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西安交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西迁初心,聚焦“四个面向”,依托创新港扎实推进“6352”工程,不断深化企业主导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快构建“四链”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国家能源集团肩负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使命,希望校企双方在联合研究院平台上实现深度融合,完善运行管理,深化学科交叉,建强人才队伍。学校将全力支持联合研究院各项工作走深走实,携手国家能源集团将联合研究院建设成集科研攻关、成果孵化、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创新驱动平台,在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9

3 2024-05-03

The MIT Electron-conductive Cement-based Materials Hub(EC^3 Hub),an outgrowth of the MIT Concrete Sustainability Hub(CSHub),has been established by afive-year sponsored research agreement with the Aizawa Concrete Corp.In particular,the EC^3 Hub will investigate the infrastructure applications of multifunctional concrete—concrete having capacities beyond serving as astructural element,such as functioning as a“battery”for renewable energy.Enabled by the 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the newly formed EC^3 Hub represents alarg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MIT CSHub,researchers across MIT,and aJapanese industry consortium led by Aizawa Concrete,a leader in the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structures,which is funding the effort.Under this agreement,the EC^3 Hub will focus on two key areas of research:developing self-heating pavement systems and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It is an honor for Aizawa Concret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ing up of this 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y from MIT labs to the industrial scale,”says Aizawa Concrete CEO Yoshihiro Aizawa.“This is aproject we believe will have afundamental impact not only on th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industry,but on our societies at large.”By running current through carbon black-doped concrete pavements,the EC^3 Hub’s technology could allow cities and municipalities to de-ice road and sidewalk surfaces at scale,improving safety for drivers and pedestrians in icy conditions.The potential for concrete to store energy from renewable sources—a topic widely covered by news outlets—could allow concrete to serve as a“battery”for technologies such as solar,wind,and tidal power generation,which cannot produce aconsistent amount of energy(for example,when acloudy day inhibits asolar panel’s output).Due to the scarcity of the ingredients used in many batteries,such as lithium-ion cells,this technology offers an alternative for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at scale. 查看详细>>

来源:麻省理工学院 点击量: 368

4 2024-04-22

4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坊,本次活动邀请南开大学李霞教授主讲。活动旨在分享南开大学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宝贵经验,并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创新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来自教学督导组、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以及合作院校在内的30名教师参加。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洋和外国语学院钱希教授主持。李霞从未来指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未来而教的南开思考、为未来而教的南开方案、基于O-AMAS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报告。李霞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开发了O-AMAS有效教学模型,该模型以学生多维度学习目标为导向,通过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和简要总结四个环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工作坊中,她详细介绍了O-AMAS模型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该模型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李霞还分享了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NKET团队曾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开发的“结果导向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手册”等新形态教材,已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此外,李霞介绍了南开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活动最后,李霞邀请参会教师通过“洋葱圈”的形式开展互动,让大家在面对面讨论中,分享学习的收获、思考认知的改变,在活跃氛围、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再次强调报告主旨。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02

5 2024-04-18

清华新闻网4月18日电(记者曲田摄影李派)4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工字厅东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教融合开展深入合作。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出席并见证签约。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扬帆代表双方签署协议。邱勇向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对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他说,清华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前正深入实施《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三个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奋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多年来聚焦核心主业、实施全球化布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当其时、恰逢其势。面向未来,期待双方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战略对接,在人才培养输送、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新赛道,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万敏介绍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发展战略和项目布局相关情况。他说,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国际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集团正加快数字智能、绿色低碳转型,致力于打造全球绿色数智化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创建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清华大学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多学科综合特点突出,高层次研究人才聚集,高水平科学实验设施完备,长期以来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双方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党建与人才交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根据协议,双方将面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原则,聚焦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等重点方向,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会前,万敏一行先后调研了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计算机系和工业工程系,参观了相关实验室和校史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人力资源本部、数字化转型本部、人力资源中心有关负责人,清华大学党政办、研究生院、科研院、国内合作办、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有关活动。 查看详细>>

来源:清华大学 点击量: 160

6 2024-03-31

月27日,OPTICA(原美国光学学会OSA)公布了2024年康宁光通信女性学者奖学金名单(Corning Women Scholar)。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刘晓敏因在光通信领域的活跃表现和学术贡献,成功获评。今年全球3位女性博士生获得该奖学金。刘晓敏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获评的中国大陆学子,也是本次获评成员中唯一来自亚太地区高校的学生,其指导老师是诸葛群碧副教授。刘晓敏,202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现为电子工程系光纤所直博研究生(通过储英计划选入直博),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网络数字孪生与智能管控,导师为诸葛群碧副教授。目前已在Advanced Photonic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等期刊发表一作论文6篇,OFC和ECOC会议一作论文5篇。曾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次、英特尔奖学金、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信工专业唯一)、2021年国际会议ACP最佳学生论文奖,并受邀在APC NETWORKS、IEEE OGC国际会议进行30分钟特邀报告。 查看详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量: 70

7 2023-12-18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教授主持的成果“打造‘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的校企深度协同新范式,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荣获二等奖。创新体制机制,破解难题形成长效机制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打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但与规模快速发展相比,研究生仍存在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研究载体资源难以共享、成果产出缺乏实用性等问题。虽然各高校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仍然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导师止于挂名、培养模式沿用学硕”的三大顽疾,其根本原因是存在“平台不适配、导师不适应、模式不适合”的“三不适”难题。为解决上述“三不适”难题,西安交大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在国家2009年启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后,传承创新,深化探索,于2016年形成了“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新范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其内涵为校企双方共建一个创新联合体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实体平台,把“两个家变成一个家”;依托创新联合体聘请校企双方人员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共同担任主导师,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通过构建“招生计划源头保障、培养方案顶层保障、培养环节监管保障”的立体式“三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课题与企业攻关课题相统一,把“两件事变成一件事”。经过7年探索和6年推广应用,从源头上破解了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平台不适配、导师不适应、模式不适合”的“三不适”难题,攻克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导师止于挂名、培养模式沿用学硕”三大顽疾,提升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激发了校企双方的内在潜能,实现了两者深度融合。从2016年在18个专业领域试点,推广到全日制工程博士生培养;从2019年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平台在15个工科类研究院全面实施,到2020年在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进一步推广;从2021年学校出台“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广覆盖,到2023年“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本范式切实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名课程、名教材”为支撑,构建了“到一线实践、做有用科研”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打造出“数值传热学”等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了《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一批高质量教材;把到一线实习列为必修环节,共建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实践基地372个,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竞赛获奖576项,涌现了一批如英汉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瀚琦等的杰出校友。本范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知名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3篇,受邀在全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知名会议上交流分享15次,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知名媒体报道32次,多次被兄弟高校借鉴采用,在航天科技等龙头企业也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学校已与500余家企业共建300多个创新联合体。如与航天六院共建的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瞄准空天组合动力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国家电网共建的先进电力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研究、工艺设计、科技成果孵化等;与中核集团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双方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全面深入合作的新篇章。学校累计已有3000余名企业主导师指导了8000余名研究生。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崔万照作为企业导师,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微波器件领域的优势,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项目10余项。围绕企业需求,工程硕士每年招生计划从2017年1334人增加至目前2408人,工程博士从6人增加至272人。来自中广核、国网电力、华为等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了39个专业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标准,其中305位专家主讲了143门课程,涉及7个专业领域,涵盖万人次研究生。学校建设了含3018个基础文献的学习系统,供“采集式”学习使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央视评论所说,“一主体双导师三保障”的校企深度协同新范式“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在全国高校工程类专业学位教育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23

8 2023-12-15

成果名称: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成人:徐卓姚熹周济邓龙江李飞朱京平王晓慧朱建国魏晓勇冯玉军李勃吴家刚毕磊胡庆元王政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徐卓教授主持的成果“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二等奖。学科历史悠久,面向国家需求,解决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培养难题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大约生产了70%的电子整机,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低,高端元器件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缺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需求。1958年,无线电元件及材料专业成立,后获批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姚熹院士是该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86年,专业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95年起,西安交大、电子科大、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校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共担重大项目、共享科研平台、共创校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引领了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法成效显著。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构建了四校协同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地探索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二十多年来,为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行业培养了上千名创新人才,毕业生进入华为、中电科等行业知名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重要职位,部分优秀毕业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担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获全国优博2篇、提名2篇。教学团队中3人当选两院院士,获省级教学奖励6项、国家科技奖励6项。成果在多家高校获推广应用,多次被CCTV、光明日报等全国知名媒体报道。创新教育理念、导入产业需求、科研反哺教学,共建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团队广泛调研,吸纳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将国际学术前沿作为范例融入教材,将产业需求作为问题引入课堂,将团队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反哺教学,重构课程体系,规划教材体系,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解决了早期课程教材体系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新增开设学位课及实践课、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MOOC在线开放课程,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四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推广到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美国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 查看详细>>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点击量: 104

9 2023-12-14

IBM announced Dec.14 that the company intends to engage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Keio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Tokyo,Yonsei University,and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to work together to support quantum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Japan,Korea,and the United States.IBM intends to deliver educational offer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each of the participating universities to advance the training of up to 40,000 students over the next 10 years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quantum workforc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aglobal quantum ecosystems.Quantum computing offers adifferent approach to computation which may solve problems that are intractable today.A skilled quantum workforce is critical to growing the quantum industry that will lea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leveraging quantum computing technology.Currently,people trained and skilled in quantum computing are in high demand as more higher-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national labs,and industries adopt quantum computing.To address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agrowing quantum workforce,this new partnership aims to educate new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quantum computing users.This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may include materials for educators from broad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as physics,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math,life sciences and chemistry.To prepare for today’s era of quantum utility,and the coming era of quantum-centric supercomputing,the universities and IBM are focused on preparing aworkforce capable of using the latest quantum computing technologie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explore industry applications that create new value in specific domains.IBM intends to participate with the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arobust quantum curriculum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ational scientists,who will be able to use quantum computers as ascientific tool.All parties involved will have the resources to engage in educator training,course material development,and community-driven educational events,including mentorships,joint summer programs,exchange programs and distinguished lecture program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as an early pioneer of the field of quantum engineering,and was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the U.S.to award graduate degrees in this emerging area of technology,”said Paul Alivisatos,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With other partners in the Chicago region,UChicago has strived to develop avibrant ecosystem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 that is attracting companies and investm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These developments have underscored the need for atalented workforc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s excited and proud to work with our partners at IBM,and to build on its long-standing ties to Keio University,Yonsei University,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to deliver world-class educational programs that will prepare thousands of students for jobs and opportunities in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s.”“With the recent demonstrations that quantum computers at ascale of more than 100 qubits are capable of being used as scientific tools to deliver insights reaching beyond leading classical approaches,we have an even greater need to educate today’s students to join the growing quantum workforce,”said IBM Senior Vice President and Director of Research Darío Gil.“This effort intends to provide Keio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Tokyo,Yonsei University,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th IBM’s latest and most advanced quantum education materials is acrucial step toward exploring useful quantum applications.”The new partnerships build up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s and the Chicago area’s strengths in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leading global hub for research in quantum technology,Chicago is also home to one of the largest quantum networks in the country.This May,UChicago joined two global partnerships to advance quantum computing:a$100 million plan with IBM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 help develop aquantum-centric supercomputer;and a$50 million partnership with Google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 support quantum research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查看详细>>

来源:芝加哥大学 点击量: 89

10 2023-12-11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搭建产学研合作的交流桥梁,引导党团员青年树立科研报国理想信念,12月8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中心)开展产学研交流互促活动。北大地空学院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邹鸿,高级工程师施伟红,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空间环境与可靠性技术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曲少杰,空间中心副研究员谢良海出席活动,地空学院地球物理研究生党支部和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党总支50余名党团员学生参加交流参访活动。上午,“凝心铸魂筑根基,深耕专业建新功”交流会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311教室进行。交流会以空间环境为媒介,涵盖了从前沿科学研究,到航天器工程,再到卫星仪器研发三个主题,串联起一场产学研深度交融的研讨交流盛宴。谢良海为同学们介绍了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和研究领域,并作题为“月球和火星空间环境研究”的报告,结合嫦娥七号、天问一号深空探测任务,介绍了月表尘埃迁移特征、火星大气和电离层剖面特征等我国关于月球和火星空间环境的最新探测和研究成果。曲少杰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各下属单位以及航天五院各部门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然后作题为“航天器工程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的报告,为同学们讲解现实中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并介绍相应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成果。“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该卫星项目也是北京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的重要科研合作成果,北大地空学院宗秋刚团队自主研制的星载中能电子成像谱仪是唯一在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B双星上同时部署的主载荷,其数据对近地空间辐射环境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邹鸿结合亲身研发经历介绍了地空学院在卫星项目中的参与情况,随后以“澳门科学一号卫星能量粒子谱仪介绍”为题介绍了卫星的地球辐射带空间粒子探测任务,重点报告了星载能量粒子谱仪希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相应的技术优势。 查看详细>>

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量: 119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